文档介绍:《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周静霞(一) 注重生活经验。”千米”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建立1千米的表象难度很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在课前我亲自带领学生估一估,走一走100米的路程,并量岀绕操场200米走一圈的时间,通过这些实践性的课前活动,为千米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认知阶梯。在课中,我乂引导学生把1千米与课前了解到的信息进行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物,,使学生对1千米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为学生学习”千米”提供了理性思考的依据。(二) 重视估算。估算在H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耍的价值。本节课中在建立1千米的表象后,我先让学生初步估计1千米的路程,再播放录像,跟着录像走一走1千米的路段,这样,学生想象中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观念•然后我乂岀示了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让学生进一步估计,学生有了初步的观念后,在进一步估计中对1千米就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在练习中选择交通工具时,我乂安排了估算时间的环节,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同时还在不知不觉屮获得数感的培养。(三)问题与思考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放得很开,收得匆匆;看似热闹,”具体说说你心冃中1千米的长度”,这个环节应该是放得很开的,其主要冃的是让学生充分领会,认识1千米究竟有多长,教师应该在这里着力引导学生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的可比事物”上来,如:学校操场的跑道长200米,•但是虽然我这样说了,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不能马上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的可比事物”上来,以至于浪费了一些时间,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思考。《认识千克》教学反思周静霞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來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1、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真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哪个重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人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重量标志引出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重量单位的欲望。2、 操作体验,认识概念。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教学经验乂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3、 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是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教学中,我注意摆正学生的位置,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我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岀的,我决不替代,而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屮,我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集体探索的学习氛围,自己动手,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儿个鸡蛋,掂一推、拎一拎1千克米、盐、鸡蛋有多重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回归生活,巩固知识数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丰富多彩的。教授完新课,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到商店或菜场或超市,去看看,拎拎哪些物品重1千克,从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在复习课的反馈中,我看到显然学生在寻找1千克的物体时就能更多地联系实际:“我去超市看到过有的味精、食盐大约也是1千克"、“昨天妈妈拆开的洗衣粉大概也是1千克"。真正做到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逐步增强数学意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周静霞我上了《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仲,属下位学习,教学屮我主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屮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彖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具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