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本课《摇篮曲》是人音版第七册第五课《妈妈的歌》中的一首,它是由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孩子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爸爸妈妈都曾抱着孩子或守护在孩子床边哼着摇篮曲,让孩子在幸福的歌声中甜甜地进入梦乡。可是现在的孩子有几个又知道幼时的自己是如此的幸福呢?有多少孩子又知道感激父母的疼爱呢?在此,我想通过欣赏和演唱摇篮曲,让学生体验亲情,分享亲情艺术之美,懂得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在亲情教育中学习音乐知识。第一、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学习氛围在本课中,我把母爱作为审美中心来抓,通过激起----体验----深入----拓展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充分感知母爱,体验母爱,表现母爱,感恩母爱。通过游戏的方式去唤醒独生子女们对自己妈妈的关注了解,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为新授内容作了一个较好的铺设。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围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我自己只起着一个引导、总结陈词和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过程中,则让学生自己通过聆听感受,质疑思考,表演动手,讨论评价去完成生成。一堂好的音乐课会让课堂拥有一种气氛,一种情境感。也就是说,通过老师别具匠心的准备,用语言、画面和声音等手段共同营造具有感染力的环境,这种环境会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如导入课时,教师通过播放学生自己小时候与妈妈的照片和故事,背景音乐又轻声地播放着摇篮曲,无形中感动着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的表情、神态、语言等都和整个氛围融合在一起,在这种“情”与“境”的交融中也为唱好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以情感人激发歌唱学习的兴趣一般来说,音乐有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内涵上。在这节课设计上,没有过分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是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创作音乐和享受音乐的兴趣。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有饱满的激情,以情感感人,尽量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和欲望。其次,像《摇篮曲》这种情绪平稳、更多强调内心体验的歌曲,我个人觉得不宜设计过多过于活跃的教学环节,这样会破坏整个教学氛围,我们老师在教学要把握好这一点。再者,学会倾听歌曲,体会音乐呈现的美。音乐本身的美感需要我们耐心细致的品味,美国教育家科普兰说过:“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如本课中的对比欣赏三首不同地区的摇篮曲时、欣赏照片创设情境时、教师范唱时,都为学生创设了宁静的情境,都体现出对音乐本身的尊重,对音乐的敏感、对节奏、速度、情绪等音乐要素不同的关注。让学生充分地聆听,通过对歌曲的体验与欣赏,引发学生随之歌唱的欲望。特别是教师通过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对歌曲情绪的把握,对声音的控制,将自己富有表现力的范唱感染学生,这是录音范唱不能替代的,它是教师与学生现场交流所激发出来的情感体验。第三、以设计之巧提升歌曲教学的质量。对于摇篮曲的教学,有过很多的版本。常规的教学模式无非是教师先介绍歌曲和作者等,再学唱歌曲;而本课设计是通过三首不同地区摇篮曲的对比欣赏,让学生自己得出摇篮曲的共同特点,进而自然的过渡到舒伯特摇篮曲的学唱,教师并不需要用生硬的语言来讲解,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用音乐本身的特点和属性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其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