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地理高效课堂下的地理教材观仁怀四中李辉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效课堂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所谓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与传统地理教材相比,从高考大纲到新课程标准的转变,导致地理教材出现了“一个标准,多个版本”的局面,如何选择教材、使用教材,这是广大地理教师面临的一大困惑。实际上,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既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关键,也是对地理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实践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地理教材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教材观对高效课堂的制约。传统教学观念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因此许多教师认为教材是教的材料,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教材不应该写得太满,应该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教的余地。这种教材内容较少,以概念和原理为主,干巴巴的,显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自学的难度较大,所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被弱化。与传统教材相比,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心理特点出发,让地理教材富有情趣,生动活泼,让学生喜欢看,喜欢学。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然不能受到教材的限制,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学手段下,更不能拘泥于教材和课件。课件设计更应该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主,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引导,注重总结归纳和读图分析方面方法的引导。这样的教学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要点的记忆和理解,是提高课堂效率重要途径之一。传统教材依据教学大纲而编写,大纲详细规定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教科书是进行教学的最重要依据。这就导致地理教学出现一贯的模式:老师教教材、学生背教材、考试考教材。新课程理念下,国家教育部制定最基本的“课程标准”,提倡教材的多样化,而且“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比如对区域地理的学习,“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对某一地理要素的学习也只要求“以某种现象为例,说明……地理意义。”这就把教学内容的选择权交给了教材的编写者和使用者。事实上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不再是唯一的教学标准。在授课过程中,更不能固守常规照本宣科。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无法与每一个学校的学生特点相适应,难以与每一位老师的教学风格相吻合。所以教材的选择、组织和处理权力真正把握在教师手里。如此以来,打破了“教材为命论”的局面,“生本教育”的思想也迅速传播,并大幅地提高了课堂效率。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对教材的依赖让他们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教材就是真理,为教材是从,教材是回答问题的准绳。目前高中地理新教材有四个版本:人教版、湖南版、山东版、中图版。面对这些教材,使教师们无可适从。很多教师怀疑,真理在哪里?究竟该怎么教?当然,只要我们的教材观得当,就会让教师教的空间和学生学的空间都能得到拓展。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体现,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当然课堂效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比如,在必修Ⅰ第1章第三节中讲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变化规律时教材原文为“同一时刻,正午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