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反思教育习惯1.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反思教育习惯1.doc

上传人:xzh051230 2020/4/8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反思教育习惯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反思教育****惯》读后感白银市第十中学徐蔼丽对于任何教师来说,最伟大的成就不是培养出了高材生,而是培养出了具有健康人格和良好****惯的学生。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阅读《反思教育****惯》,并回顾自己这几年的教育教学情况,主要的感想有以下两点:第一、走出“恨铁不成钢”的误区。如果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的原动力。可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走进一种“爱”的误区。会产生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尤其是在我们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当我们对学生恨铁不成钢地进行一阵暴风骤雨的批评之后,他们会垂头丧气而去,教师则面红耳赤,怒气未消。既而,打电话告之家长,表达对之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但这难道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爱吗?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铁”没有“钢”好,所以把“铁”变成“钢”成了千万个家长和教师的心愿。结果,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陷入“恨铁不成钢”这个误区。每个孩子的资质都不一样,千差万别,要求他们都拨尖,成为“钢”,这也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千方百计、徒劳无功地去苛求呢?若此,到头来只能是气坏了自己,伤了学生的自尊。诚然,“铁”和“钢”不一样。作为“铁”,它平常,不突出,不伟大,只是原材料;而作为“钢”,这是材。但是,什么是“钢”?人的长处在一定场合里被发现、发展、发挥了,这个人就是“钢”。可是有很多例子证明了当初老师眼中的所谓的“钢”的学生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他们当初是教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可是他们却连普通人的生活都没有!这难道是我们一味追求的“钢”的结果吗?教育是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而不是把“钢”作为唯一的目标。老师,不只在传授本领,还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个人。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因此,我们不能对任何一个学生失去信心,不能只恨铁不成钢。《学****的革命》的作者,美国珍尼·沃斯有个观点:“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彼得·基·贝得勒教授也有一段精彩的话:“……这些学生在我眼前成长、变化着。做一名教师就好比在创造生命,我看到我亲手塑造的泥人开始呼吸。没有什么能比如此接近地亲眼目睹生命开始的呼吸的瞬间令人激动的了。”“问题学生”是最有毅力的学生,因为他即使听不懂课堂上的内容,也得老老实实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教室里每天上完七、八节课,不能讲话,不能乱动,不能打瞌睡,不能干别的事情。我说“问题学生”也是最能承受挫折的学生,因为他经过了无休止的考试,屡考屡败,但他还能够屡败屡考;他经常受批评、讽刺、挖苦甚至打骂,早就筑起了抗挫折的“长城”,再遇失败,也要勇敢的面对人生。看来,我们要改变了,而且要先从自己改变,用尊重、信任、激励、关心,用真正的爱去唤醒他们。想把“铁”变成“钢”,只要火候到了,水到渠成。“铁”不能成为“钢”,顺其自然,又有何妨?“恨铁不成钢”是教师和家长的一种不正常的心态。我们面对着有不同秉性和特点的学生,但是我们应该坚信他们都会长大,都会成为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去爱每一个学生。第二、教育需要人情味的语言。这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两年前的一天,班里一名学生给我的一封信引起了我心灵的震撼。一天早晨,下着大雨,上课响后20分钟,这名学生还没有到校,我打通了他家的电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