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肠梗阻的中医治疗.doc

格式:doc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肠梗阻的中医治疗.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3/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肠梗阻的中医治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肠梗阻肠梗阻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导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行障碍的统称, 是中医科的常见病症。《内经》称其为“后不利”、“大便难”, 认为脾胃受寒、肠中有热等有关。如《素问· 厥论》曰“太阴之厥, 则腹满( 月真)胀, 后不利, 不欲食, 食则呕, 不得卧。”《素问· 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 肠中痛, 疸热焦渴, 则咽干不得出, 故痛而闭不通矣”。肠梗阻属中医学“关格、“肠结”、“腹痛”、“积聚”“反胃”等范畴, 以腹痛、腹胀、呕吐、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饮食入胃, 经脾胃运化其精微, 吸收其精华后, 所剩糟粕由大肠传道而出, 成为大便。正如《素问· 灵兰秘典论》曰: “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若外感或时邪, 情志失凋, 饮食所伤, 素体亏虚等, 均可导致气机阻滞, 肠腑气血不畅, 肠道失于濡养, 气血瘀阻, 腑气不通, 升降失常, 其主要病变部位在肠。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 六腑传化水谷, 泻而不藏。若毒邪内盛、气滞血瘀, 日久气血亏虚、运化无力湿, 毒瘀血阻止于肠道, 通降失调, 而致肠梗阻, 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 1. 外感时邪; 外感六***。如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 经脉受阻, 不通则痛,如《素问·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如《景岳全书杂证谟秘结》曰:“阳证者, 必因邪火有余, 以致津液干燥。” 2. 情志失调: 忧愁思虑过度; 或久坐不动; 或跌打损伤, 伤及胃肠; 或虫积肠道, 或肺失宣降, 腑气不通, 均可导致大肠气机郁滞,功能失司,糟粕不得下行,皆可致肠道梗阻不通。 3.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饮食内停;恣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酿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 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寒湿内停等,均可损伤胃肠, 以致肠道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致肠梗阻。 4. 素体亏虚: 病后、产后及年老体虚之人, 阴阳气血亏虚,阳气虚则传送无力,阴血虚则润泽荣养不足, 大肠失于传导。【鉴别诊断】肠梗阻与便秘: 两者皆有大便秘结。但便秘多为慢性久病, 少数便秘日久者, 腹部可以扪及大小不等的包块,均为粪块所致,表现为大便干结难行,偶伴腹胀, 饮食减少, 恶心呕吐, 有矢气和肠鸣音。而肠梗阻多为急病, 因大肠通降受阻, 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 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 诊断依据] 1. 多数发病急, 呈阵发性腹绞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和肛门排气。 2. 临床常表现为腹部膨隆, 可见肠型及肠蠕动波; 常有腹部压痛及腹膜刺激征; 肠鸣音阵发性亢进、减弱或消失或有气过水声; 严重时出现脉速弱, 血压下降, 体温升高, 白细胞计数增多, 有中毒性休克症状。 3. 白细胞计数增多,严重时伴发热、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线检查见腹胀气及多个气液平面。【治疗方案】本病以通里攻下、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治疗***, 拟以理冲汤保留灌肠。理冲汤加减灌肠是治疗肠梗阻的常用方, 源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理冲汤。理冲汤具有通里攻下行气散结功效, 可改善梗阻肠管缺氧、低灌注状态, 保护胃粘膜, 促进肠蠕动, 有利于肠粘连松解,治疗肠结、痞满、腹痛等症状。 1. 基本配方:黄芪 30g 、白术 15g ,党参 15g ,山药 15g ,天花粉 30g , 三棱 15g ,莪术 15g ,鸡内金 15g ,水蛭 12g ,桃仁 15g ,当归 15g 2. 用药方法:每剂加水 500ml ,煎至 200ml ,患者取左侧卧位,保留灌肠,2~3次/日。患者腹痛、腹胀消失, 无恶心、呕吐, 肛门排气、排便正常后,停止灌肠治疗,继续适当补液、抗炎及对症治疗。【预防调护】张景岳云:“壮人无积, 虚人则有之。”因此, 饮食有节, 起居有时,注意冷暖,凋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 是预防肠梗阻的重要措施。避免饮食过量,忌食生冷油腻,防止感寒受冷,以免寒湿积滞,损伤胃肠。保持情绪舒畅,有助于疏通气血, 胃肠功能虚弱者,宜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以补养气血,促进康复。本病病因有寒邪, 湿热, 痰浊, 食滞, 虫积等, 其间又往往交错夹杂, 相互并见, 然而,最终导致气滞血瘀结成积聚,故积聚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两者比较,聚证中医内科学浊凝聚成痰,或食滞、虫积与痰气交阻,气机壅结,则成聚证。如痰浊气血搏结,气滞血阻, 脉络瘀塞, 日久则可形成积证。《景岳全书· 痢疾论》说:“饮食之滞, 留蓄于中,或结聚成块,或胀满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为之积。” 3 .感受寒邪寒邪侵袭,脾阳不运,湿痰内聚,阻滞气机,气血瘀滞,积聚乃成。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亦有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