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王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摘要】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心学观念、良知与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论是其心学的核心和精华部分。文章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心学观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核心理论的阐述,追溯阳明心学的学术思想,冋归于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关键词】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他早年学宋倫格物穷理Z学,广读朱熹遗书。后转向陆九渊的心学,并加以发展,成为明代心学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有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他认为,理全在人心,应该向内去求。“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决定的。你认为你是快乐的,再苦再累你也感觉幸福。你认为自己是痛苦的,锦衣玉食你也不满足。你的心,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知行合一中的“知”是指“心之本体”,人的固有道德意识,即“良知”,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先天具有判断是非、选择善恶的道德标准。知与行都是内心的道德标准发出来的,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所以知行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心(良知)之发动而为“意”(意识),意之所在便是物(事)。如果知(良知)行(做出的事)不一那是因为意识出了问题。所以我们就需要致良知。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它不问贤愚,不会泯灭,只会被暂时蒙蔽。致良知就是发显、光大“本心之良知”,使被蒙蔽的良知显现出来。只要我们肯学习,人人“亦可为圣人”。虽然王阳明的“心学”是唯心主义,但是就其精华部分“致良知”、“知行合一”仍可为当今时代所学习。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徳意识,也指最高木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他说道“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认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达到的,并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与佛家中“万物皆有佛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对格物致知做出了新的解说,他认为“心即理”,认为人心中的里就是良知,除了良知在没有其他的知识。“格”“正也”,纠正心屮的恶念,端正自己的品行,使自己的私欲不被任何私欲蒙蔽,去恶行善,呵护心中的良知。这不正与当今社会提倡的和谐社会的要求一直吗?“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屮的知识论成分,他认为知行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割的,批判了“先知后行”和“重知轻行”的观点。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学问,因为知与行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左传》云:“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意思是懂得一件事的道理并不难,难得是按照道理去做。大道理人人都懂,虽知不行,就是没有认识到,真正懂得了,谁人不行?纵观古今中外,但凡两者做全者,无一不是成功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