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样板戏.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样板戏.doc

上传人:tmm958758 2016/3/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样板戏.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关于样板戏所谓样板戏(model drama) 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 1967 年5月 31 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 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 8个, 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 部作品, 不在“样板戏”之列, 而被称为“样板作品”。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 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政治意义: 被纳入了与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 被当作批判刘少奇、周扬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文化革命的典范。 1、特征和传播它们在运用传统和外国艺术形式表现中国现代生活方面确实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如, 借鉴话剧舞台美术形式, 用西洋绘画的写实布景、道具、服装, 改变了传统京剧重写意、象征的假定性特征;如, 有层次的成套唱腔, 妥善处理声与情、流派与人物、韵味与形象三方面的关系; 又如, 以交响化乐队作为京剧的伴奏), 艺术上精益求精的精雕细刻, 有可取之处; 但也有杂凑生硬、违反艺术样式固有特点( 写实布景削弱了想象空间, 表演上过分强调体验人物与贴近生活、交响化伴奏使程序化唱腔变成了“京歌”、用指挥替代鼓板以整合文武场)、概念化的阙失。而从它们的创作中, 总结、归纳出的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人物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创作原则等, 却被硬性确立为所有创作都必须遵循的经典规范。有学者指出, 三突出塑造的高大全英雄呼唤的个人崇拜,蕴涵着文革的精神基因。这种树立样板的做法,还被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域——绘画里有泥塑《收租院》、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语录歌, 样板作家浩然、样板诗人张永枚、样板演奏家殷诚忠,等等。 1969 ~ 1972 年间, 为了“看戏难”问题, 普及样板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等, 由谢铁骊等执导,将它们先后拍成舞台电影片,在全国发行、放映; 三百多种地方戏曲剧种还对样板戏进行了移植; 并被录制成各类唱片发售。因为样板戏被神化, 拍摄电影、录制唱片和移植成地方戏曲, 都严格要求不能走样。[注 1]1974 年四届人大召开时, 编创、演出、拍摄样板戏的有功人员受到特别优待,以致挤掉了部分其他艺术门类的代表名额。文革期间小说、电影、戏剧创作枯竭, 文化生活长时期极其枯燥( 曾有“八亿人民八个戏”的说法) ,样板戏经电影、电视、广播反复强制性播放,连不熟悉戏曲的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几句, 成为文革时期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代名词。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插入样板戏旋律作背景音乐,略含反讽;巴金在《随想录》中曾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 2、主要剧目一般地讲, 这些剧目绝大多数为改编作品。原剧本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早已具备雏形, (当然,有的戏如《平原作战》、《盘石湾》、《审椅子》不承认改编,另署一名“作者”,表现出一派“文革”的霸道作风,也是“样板戏运动”的特有产物。)其内容多数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