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重返茶城普洱游记今年春节,小女高凤子高泉一家三口陪我去普洱市旅游了六天,虽然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三个县,但却让我无比感慨,引起深深的回忆,回来后,心中很不平静,觉得有许多话想说,不吐不快。普洱地区是我1950年12月曾经短暂工作过的地方,六十八个岁月过去,至今对那多年的特殊经历,还是难以忘怀,现在已是耄耋之年,再次重返,故地重游,真是欣慰不已,十分感激女儿全家,我把这次滇南行,当着女儿全家送给老妈90岁生日的一份大礼。1950年12月初,那时候我在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组工作。云南刚和平解放十个月,部队主要任务是在云南省长达3200余公里的国界线附近,继续与国民党李弥残匪打仗,保家卫国。敌人早已被我军打得溃不成军,最后逃到缅甸落脚后,随时有国民党的散兵跑过国界骚扰骚扰,抢劫财物,杀害老百姓。而边陲居住的群众又多半是少数民族,仅普洱市一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多达18种,其中有13种跨国境而居。解放军官兵按照党规军纪,都必须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搞好民族团结和军民关系。另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具有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只等各种社会形态,“是一部生活的社会发展史”。因此陈赓司令员下令政治部,立即组织多个边疆民族调查组,居关跨境居住的少数民族去调查。我有幸被选中,到西双板纳地区傣族调查组,真是太高兴了。1950年12月初,各调查组集中到兵团政治部,学习民族政策和各自调查的小数民族历史资料。一周后分头出发。我这个傣族调查组只有六个人,四男两女,对外参加到当时到昆明的中央民族访问团,以访问团的身份,随着他们出发,一路受到各少数民族的热烈欢迎方便了很。,去时,先乘米轨火车到石屏县后,才开始步行。公路还没有修,是走的“马帮路”。我们都是当兵的,一路打仗,行军到昆明,爬坡下坎,日行50公里,不在话下。一时难以适应的是云南的立体气候特点,滇南不少地方是亚热带气候,普洱地区海拔最低317,最高3370,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升100,℃。早晚温差极大。县城一般在坝子里,山间盆地出门必须翻过高山才能到另一个县,℃以此行军过程总是头天不停爬坡,黄昏时爬到山顶了宿营。第二天又不停下坡直到山底吧吧坝子上,才能到达另一个县宿营。每一天越走越凉快,直到要穿上棉衣到达山宿营,第二天越走越热,改穿夏衣,在县城住宿,行军虽艰苦,但也有很多乐趣,例如,当时还保持不少原始森林,跟着马帮队在原始森林里见不到村寨时学会了砍竹筒做米饭的手艺,随时有一群群猴群不怕人来要吃的,他们敢到我们身边翻裤包,还会跑到身上打掉我的军帽,想看我的头发辫子,不时还能看到大蟒蛇、象群走过马帮大叔们总是不许我们打扰它们,想法子躲开,很敬畏原始森林中的动物,自觉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所有这一切都是我第一次见过,印象太深了。回过头来再看68年后的今天,感觉真是天翻地覆,像过了一个世纪,变化太刺激,太令人感慨了。先看交通的变化,我们这次是自驾游,一家四口人,小孙女开车,在高速公路上畅通无阻。从昆明到普洱,580公里的高速公路,最多六七个小时,就能到达,不需再爬高山,只需过隧道,一路上很少见到人,而是各种型号的小汽车来来往往,坐着越野车好不颠簸,还可以观看沿途的森林美景,虽然是冬末初春,这里也已是红黄白,五颜六色繁花似锦,一片春色,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