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药山镇中药材种植产展项目规划建议书巧家县药山镇是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山区乡镇, 中药材资源是我镇较有特色的主要生物资源。建立以中药材种植和深加工为主的生物资源创新产业是目前我镇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和突破口, 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平安乡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规划建议书》结合我镇的气候类型、生物植被和土壤状况等自然条件,确定了具有药山特色、市场发展前景较好 14 个中药材品种(半夏、当归、丹参、玄参、川乌、草乌、板蓝根、白术、桔梗、重楼、牛膝、白芍、牡丹、红花)作为药山镇未来 5-10 年期间重点开发种植的中药材品种。《项目规划建议书》充分结合药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要求, 制定了药山镇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性发展目标,是“药山镇生物资源创新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基本情况(一)土壤结构药山镇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区域性特点, 主要包括: 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等,土质均为偏酸性。(二)气候资源 2 药山镇最低海拔 1307 米, 最高海拔 4041 米, 属于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气候类型,具有寒、温、热三种气候特征, “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 ℃,最热月气温 ℃,≥ 10℃积温 ℃, 汽温≥0℃积温 ℃,年日照数 小时,有效光时占 25% , 年降雨量年降雨 1100-1400 毫米, 蒸发量 毫米, 相对湿度 76% , 无霜期 185 天,霜雪短期 4 个月,长期 9 个月。(三)水文条件药山东西陡, 南北缓, 东西北三面被金沙江、牛栏江切断, 从江底最低点到药山最高点,海拔相对高差 3523 米。水从高到低,顺山而下, 汇集成药山境内最长的荞麦地河, 药山既是天然大水库, 又是水源头,水源涵养价值较高。(四)土地资源现状全镇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 万亩, 耕地面积 68000 亩,其中退耕还林地 亩。根据不同海拔和区域特点, 可划分为三个不同区域:第一区域为海拔 1800 — 2400 米的有天生、发泥、塘上、荞麦地、大元五个行政村; 第二区域为海拔 2400 — 300 0 米的座脚、发拉、大村、小村、半箐、大富、羊场、团堡八个行政村; 第三区域为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麦坪、药山、木瓦、洗羊塘四个行政村。药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 153225 亩。(五)生物资源药山属于典型草甸外貌, 以竹类灌丛和箭竹群落为主, 原生植被为青岗栎和白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生长有少量的樟科和山茶科,主 3 要植物有云南松和水冬瓜, 还有珍贵树种—珙桐, 灌木有杜娟、香柏、小蘖等, 牧草有箭竹、细根白毛、翻白叶、画眉草、野燕麦、火草、鹿茸蒿等。药材有云南柴胡、党参、贝母、天麻、虫草、三棵针、三分三、岩白菜、乌头、玉竹、半夏、灯盏花、毒脚连、术断、龙胆草等上百种。二、中药材种植的历史与现状由于药山镇境内沟谷河流纵横, 海拔高差较大, 气候类型复杂, 生物植被多样, 造就了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根据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药材普查提供的资料统计:全镇有药用植物 2000 多种( 《中药大辞典》收载) ,有正品中药材 90 多种( 《中国药典》、《国家药品标准》及省级药品标准收载) ,有大宗药材 60 多种,名贵中药材 10多种。开发利用野生中药材资源在药山镇有着悠久的历史, 解放前大量地产野生中药材通过人背马驮运往四川, 冠以“川药”的名称销往全国各地, 形成了很多有名的地道药材,如: 川乌、草乌、半夏、重楼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药山的中药材开发利用达到了顶峰时期, 年收购量达 50 多万公斤。以后,随着野生药材的大量采挖,导致资源枯竭, 地产中药材的年收购量逐年痿缩,到目前为止,只有个别的药农零星收购,年收购量只有 30 吨左右。三、过去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与中药药用价值、制药工业的发展以及中药市场行情等因素密切相关, 总结药山镇过去开展中药材种植的经验 4 和教训,制约我镇中药材种植向产业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种植规模小,且分散,产业化程度低过去在中药材种植方面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长期性投入不足,中药材种植停留在由农民自发种植, 或一些公司进行小规模种植, 对中药材的整体市场行情不了解, 导致中药材种植业经营分散, 缺乏自我积累能力,难于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二)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低,人才配置不合理我镇虽然拥有川草乌、半夏、重楼等一批传统的道地药材品种, 但由于制药工业不发达, 设备、技术落后, 地产药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原料型、粗加工的格局。产品结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