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范文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范文二: 阅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有以下观感。一、彼岸此岸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提纲》二) 如果真理是我们追求的彼岸,那什么是此岸? 即使失却思维的能力,人却无法逃避生活。单纯的仅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生活是我们存在的此岸。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人可能会止步于单纯的生活,也可能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言,向更高层次的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方向追求。但这不完全能够说明我们所在的此岸。所谓的现实生活,是一种与认知、感觉、想象、思维紧密联系的概念。它可能会被所谓的实践所混淆。生活是无意识的,然而实践却是受到思维操控或者说是具有目的性的。现实生活催生了我们的思维,而实践让我们的思维得以检验。因而,我们可以把现实生活看作此岸,却不能贸然的让实践退步到此岸的位置。二、谁变革了谁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提纲》三) 究竟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一句流行歌词,一个哲学问题。到底是谁变革了谁,似乎是一个鸡与鸡蛋的问题。但毫无疑问,实践者永远都指的是人,人的活动才是实践。那么似乎可以确定,变革的是环境而不是人?但显然不是这样。环境必定围绕着人,人才是环境的主体。人的活动变化直接影响着环境,环境的改变也影响着人的活动,但相对而言,人在改变中更为主动,而环境则更为被动。因而,从变革的主动性而言,人对环境的影响更大。三、现实是否需要升华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提纲》四) 宗教是有世俗基础的。她的基础就是现实世界。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具有纯粹而极端的偏执性,这种偏执表现为脱离现实的云霄中的独立王国,并因而集中了它的追随者。现实世界的自我分裂与自我矛盾在宗教想象世界中的投射是宗教自我改革的要求,尽管它所声称的终极目标并没有实质的改变。四、抽象、直观、实践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提纲》五) 什么叫做感性的直观?而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又以什么为依据?现实是reality,实践是pracitice,统共可以视作有关人的感性的活动。但现实是直观的、缺乏思维提炼的活动的总和,而实践则并非单纯的,它背后有经过抽象思维提炼出来的动机和目的,它是人们思维活动在现实中的曲折表达。五、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纲》六) 是否应该提炼人的本质?如果这是必要的,那么是否应该归纳动物、静物乃至一切事物的本质?人在其生物性上具有基本的共性,但人性的复杂却无法用几个字来归纳,而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与社会便密不可分,人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