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意义生成-有效教学价值追寻.doc

格式:doc   大小:7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意义生成-有效教学价值追寻.doc

上传人:小雄 2020/4/13 文件大小:7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意义生成-有效教学价值追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意义生成:有效教学价值追寻有效教学既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更是一个价值澄清与选择问题。梳理目前文献,已有研究主要从技术层面研究有效教学的内容、特征、策略、模式等,以至于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高度统一的教学模式消解的是教学个性和风格,教学收获了高分数,却失却了学生的兴趣、***、创造力。试问:什么是真正的教学?教学有效性的“价值依据”何在?"有效教学"异化的背后是教学价值先导立场的搁置。倘若我们理解和认同了有效教学的价值导向,我们就会更加自觉地关注教学目标及其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的合理性,教学的操作层面才不会“雾里看花”。一、传统“有效”“教学观”的批判在探讨有效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对传统"有效”"教学观”进行重新审视。西方有效教学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教学科学化运动,先后在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等领域经历了有效教师特征或品质研究,有效教学行为、策略、模式及综合性研究。我国有效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后。在借鉴西方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研究视角。第一,经济学视角。不可否认,有效教学是以对教学“效率"、“效益”的深刻理解为保证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演变成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的分数、快速提高升学率,追求教学的短期效益,忽略了学生道德品性的形成、情感体验的获得、生活价值的领悟和人生意义的追寻。由此可见,仅从技术层面上考虑有效教学,其可能结果是大量教师将教学行为的功能尽可能地最大化,从而不断地加剧日常教学的密度和难度,带来的是浮躁、功利,致使教师和学生都不堪重负,也违背了有效教学原本的意义。第二,管理学视角。管理学将目光集中到课堂行为层面具有操作性,但容易忽略有效教学深层次的价值规范。另外,从心理学、社会学视角关注有效教学,虽有其合理性,但仅仅关照了“人”的某方面。其实,教学的各种“有效”界定,都是对应然“教学”的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学?只有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才称得上是“教学”,才是有效的。既然如此,为何我们探讨“教学”的应有之义却需要加上“有效”二字才能体现呢?追问“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可能在于“教学”内在标准的丧失导致人们对“教学”应有之义的遗忘,因而不得不用修饰语“有效”。基于此,笔者认为,探讨有效教学,还是要直抵教学本体,并且紧紧围绕核心而发展教学,这样才会促使教学发生根本性变革。撇开教学“有效性”探讨,接下来我们审视人们对“教学”的本体认识。由于长期受实体思维的影响,我国大多数的课程以及教师的教学观,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1]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深入地把握困难正是困难所在。因为,如果是在表面上抓住它,困难会依旧原封不动,得不到改变。必须是连根拔起,使得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这些事物。新的思维方式正是最难建立起来的东西。一旦新的思维方式得以建立起来,旧的问题就会消失;事实上这些问题也很难再想得起来了。”[2]可见,一个问题的根结不在于解决方法,而在于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思维方式不改变,问题便难以得到真正的解决。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学有效性丧失的根源在于人们用实体思维看待教学导致教学本真意义的丧失。教学观的重建是解决有效教学的阿基米德点。二、从实体到意义:有效教学观的转向实体思维主导下的教学注重教学的模式、程序、步骤和规则,课堂被“窄化"为一种纯理性活动,注重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放弃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追求,最终培养的是一种缺乏价值理性的”单向度的人”。人的存在方式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实现人的“意义生存”,理应成为有效教学本土化研究的语境与价值追求。对教学的认识必须从“事实中立”转向“意义负载”。基于此,我们对教学的重新理解是:“教学是师生基于文本和多元活动,建立意义场域的过程。”较以往的教学观,这种教学观有以下特点。第一,建立教学的意义立场。寻求意义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追求,搁置和抛弃意义是教学的致命错误,也即强调文本、活动都是为教学意义服务的。这种教学观强调的是,教学首先是关系场,其次是活动场,最后才是实体场。对教师而言,教师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思考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最有发展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探索最有意义、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怎样的、教学承担怎样的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就远远不止是课堂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等。这样,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要做到这点,教师需要加强对“什么是有意义的教学”的理解,也需要“生成”的教学能力,在与学生对话中促进意义的生成,让教学成为意义生发、获得体验的意义场。第二,建立教学的过程立场。教学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流程”。“流程”是均匀的、可以量化的流逝,它将教学看作是孤立的、冷漠的、外在于人和一切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