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反经
下册
卷五
七雄略十八
历史上的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狼烟四起,可谓热闹极了。齐、楚、燕、
韩、赵、魏、秦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军事外交的斗争尤为突出。一时间
纵横家的杰出代表张仪、苏秦各逞口舌之利,周旋于诸侯之间,玩弄霸主于
股掌之上,成了当时国际性的策划大师。在“策划”一词又重新被炒得火爆
的商品大潮中,重睹苏秦、张仪之风采。能不为之击节喝彩!
【经文】
臣闻天下大器也,群生重蓄也。器大不可以独理,蓄重不可以自守。故
划野分疆,所以利建侯也;亲疏相镇,所以关盛衰也。昔周舰二代,立爵五
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五。深根固本,为不可拔者也。故盛则周召相其治;
衰则五霸扶其弱,所以夹辅王室,左右厥世,此三圣制法之意。文、武、周
公为三圣。然厚下之典,弊于尾大。
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爵禄多出于陪臣。征伐不由于天子。吴并于
越,越王勾践败吴,欲迁吴王于甬东,与百家君之。吴王曰:“孤老矣,不
能事君。”王遂自到死。越王灭吴。晋分为三,晋昭公六年卒。六卿欲弱
公室,遂以法尽灭羊舌氏之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以其子为大夫。晋
益弱,六卿皆大。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少智伯,尽分其地。
至烈公十九年,周威王赐赵、魏、韩皆命为诸侯。晋遂灭。郑兼于韩,煮
桓公者,周厉王少子也,幽王以为司徒。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
死乎?”太史伯曰:“独有洛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公曰:“何如?”
对曰:“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
请试居之,民皆公之民也。”桓公曰:“善。”竟国之至后世,君乙为韩哀
侯所灭,并其国。郑遂亡。鲁灭于楚。鲁顷公二年,楚考烈王灭鲁。鲁顷
公亡迁于卞邑,为家人。鲁遂绝。海内无主,四十余年而为“战国”矣。秦
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蚕食山东,山东患之。
苏秦,洛阳人也,合诸侯之纵以宾秦;张仪,魏人也,破诸侯之纵以连
横。此纵横之所起也。议曰:《易》称先王建万国而亲诸侯;孔子作《春秋》
为后世法。讥世卿不改装,世侯。由是观之,诸侯之制,所从来上矣。荀悦
曰:“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视人如子,爱国如家,置贤卿大夫,考绩
黜陟,使有分土而无分人。而王者总其一统,以御其政。故有暴于其国者,
则人叛。人叛于下,诛加于上。是以计利思害,劝赏畏威,各竞其力,而无
乱心天子失道则侯伯正之,王室微弱则大国辅之,虽无道不虐于天下。此所
以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人者也。”曹元首曰:“先王知独理之不能久。故
与人共理之;助独守之不能固,故与人共守之。兼亲疏而两用,参同异而并
进。轻撞足以相镇,亲疏足以相卫。兼并路塞,逆节不生也。”陆士衡曰:
“夫为人不如厚己,利物不如图身;安上在乎悦下,为己存乎利人。夫然则
南面之君各矜其治。世治足以敦风,道衰足以御暴。强毅之国不能擅一时之
势,雄俊之人无以寄霸王之志。”盖三代所以直道,四王所以垂业。夫兴衰
隆替,理所固有;教之废兴,存乎其人。愿法期于必凉,明道有时而暗。故
世及之装,弊于强御;厚下之典,漏于未折。浸弱之衅,遘自三季;陵夷之
祸,终于“七雄”。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此建侯之弊也。
【译文】
我听说天下就象是一个大容器,百姓就象是其中贮存的财富。容器太大,
一个人就管理不了;财富太多、太贵重,一个人就难以守护。所以要划分疆
野,要建立诸侯国;亲疏之间要互相抑制,这是关系到国家盛衰的问题。从
前周王朝接受夏、商两代的经验教训,设立五等爵位,分封八百个藩国和五
十五个同姓王。这些藩国和同姓王都根基深厚坚实,是不能动摇的。因此,
国家兴盛的时候就有周公、召公辅佐治理;国家衰败的时候就有春秋五霸扶
助弱小的周王室。以此共同辅助王室,掌握那个时代,这就是三圣指周文王、
周武王、周公三人当初制定分封制的本意。然而,厚赏臣下的制度,弊病在
于尾大不掉。
自从周幽王、周平王之后,周王室日渐衰落,爵禄多由左右的大臣赐予,
征战讨伐的事不由天子决定。吴国被越国吞并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想把吴王
迁往甬东,给他一百户人家让他管理。吴王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你了。”
然后自刎而死,吴国灭亡。
晋国被一分为三。晋昭公六年时,他死了。他的六卿想要削弱昭公亲族
的势力,就想法儿把羊舌氏一族都杀掉了,把他们的封邑分为十个县,六卿
各用他们的儿子为大夫。晋国因此更加衰弱,六卿的势力都强大起来。哀公
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一起杀死智伯,把晋国的土地瓜分殆尽。到
烈公十九年,周威王赐封赵、韩、魏三国,把他们封为诸侯。晋国就这样灭
亡了。
郑国被韩国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