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福建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福建省森林公园管理》分总则、规划建设与认定、保护管理与利用、责任、附则5章51条,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福建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福建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规范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认定、保护、利用和监督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本办法所称森林公园,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经认定,可供人们游览观光、休闲、进行科学技术普及和等活动的区域。森林公园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县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森林公园的基础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是生态建设和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主体功能是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多样性、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森林生态。第四条森林公园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森林公园管理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森林公园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将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和保护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纳入政府绩效目标体系。第六条森林公园建设和保护管理资金实行多渠道筹集,鼓励单位、个人或者其他组织投资、捐资建设森林公园。对政府投资建设并经营管理的公益性森林公园,其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日常管理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社会主体投资建设并经认定的森林公园,可以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一次性补助或者奖励。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公园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森林公园有关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森林公园相关管理工作。第八条对在森林公园建设、保护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福建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第九条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森林资源状况、林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全省森林公园发展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实施。全省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应当征求有关部门,并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相衔接。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森林资源状况规划建设森林公园;鼓励单位、个人利用其所有或者依法承包、租赁的森林资源建设森林公园。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由不同的主体享有的,应当征得其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的同意。因建设森林公园给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以及其他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予以合理补偿。第十一条省级森林公园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全省森林公园发展规划; (二)面积达到一百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但地处城区或者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区域除外; (三)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以上标准; (四)森林、林木、林地权属明确,界线清楚;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二条县级森林公园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全省森林公园发展规划; (二)面积达到五十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但地处城区或者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区域除外; (三)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达到国家规定的三级以上标准; (四)森林、林木、林地权属明确,界线清楚;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三条建设森林公园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范要求编制总体规划,规划建设期不超过5年。总体规划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第十四条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包括森林生态保护、森林防火、等专项规划,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以自然景观为主,突出森林风景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能够充分保护森林风景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现有森林植被,并严格控制人造景点的设置; (二)能够充分展示和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增强公众生态文明道德意识; (三)便于森林生态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以及公众对自然与环境的充分体验; (四)除森林公园道路建设外,规划用于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用地不得超过森林公园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三;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五条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重合或者交叉的,其总体规划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应当相协调。第十六条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经专家论证,对适宜开展森林公园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按照总体规划开展建设。第十七条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县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由设区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论证应当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