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解读《独坐敬亭山》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历史无情地揉捻着这位伟大的诗人,谱写着李白晚年悲剧人生的序幕。这是他人生的又一个坎坷的十年,如果说二三十岁时漫游的十年还有强烈的人生追求的话,那么这个四五十岁的十年,剩下的只是一个封建文人对政治的憧憬与无奈了。热闹的“众鸟”不愿与李白相伴也罢,更可怜的是“孤云”也独自离去,仿佛也厌倦了敬亭山的静寂,厌倦了52岁的李白的悲凉。静寂愈发衬托诗人的孤寂,一个悲剧的画面向我们展现,此时的李白心里该是多么的凄凉啊!一生不得志,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面对着众鸟“尽”,白云“闲”,李白久久凝望,心里怎能平静下来?李白追求的一切,不正是着远去的鸟和云吗?诗人是多么的孤独啊!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李白同年秋所作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正是他内心的豪放流露,此诗同《独坐敬亭山》一样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若是旁人,十年漫游,恐怕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李白之伟大,就在于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他超凡脱俗的性格,飘逸而不羁。鸟尽也罢,云去也罢,我依然是我,李白没有屈服,没有向世俗低头,尘世一切都丝毫奈何不了他!作者不悲情于此,将情寄于敬亭山中,“相”、“两”语义的反复,写出了李白与敬亭山物我两相忘的境界。此时,“只有”敬亭山愿与李白交流,“只有”他能了解李白,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