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解决问题的思考彭市镇冯庙小学王俊平“解决问题”是新课程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的核心。然而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够抽象出数学问题,也就是分析数量关系,这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一个转化。但如何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得到落实,是一个值得所有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作为一个从事二十多年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的教师,从我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对于计算方面能力较强,掌握了计算方法再加上适当的训练,很快就能掌握,然而对于实际应用题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文字表述的应用题,有的学生看不懂;两步应用题学生找不着思路;综合列式学生困难大;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学生能否正确地分析、解决实际应用题,关键是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尝试了一些自己的办法。注重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形成思维表象。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要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理解题意,会判断分析出“条件”与“问题”,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全面深入的理解题意即了解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了解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思索解题途径。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判断题意的能力还可以要求他们用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通过再造想象,把题意转化为图形,借助图形用想象和感知活动来支持抽象的思维活动。(2)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小组探讨,启发引导。在分数除法的教学中(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7页的例1)曾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提出这个问题的之后,我先让小组内讨论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气氛开始热烈,看得出孩子们都在积极的思考(这就给学生一种宽松的氛围和学习的气氛,基础好些的孩子在思考同时还带动着积极性差的孩子),教师细心的听取每个小组的意见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作出评价。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小组一:我们用的是数份数的方式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占了体重的4/5,也就是说一份是28÷4=7(千克),一共5份,所以再用7×5=35(千克)(用份数来做,思路很清晰)小组二:我们用的画图的方式28÷4×5=35(跟小组一原理一样,方法不一样)小组三:我们用的方程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的水分我们也是先画图,然后设小明的体重为个千克,小明体重的4/5就是小明体内的水分,所以我们列式子×4/5=28(教师点评指导,体现方程思想,但是不要忘记检验,进一步渗透数学方法策略思想,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引出用方程来解决分数应用题,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多种方法来验证计算的过程,体现了数学的严密性。)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