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武松打虎》课堂实录(师生之间的互相问候拉开了本节语文课的序幕,张凌辰老师,以下简称为“师”,所有同学及个别回答问题的学生均简称为“生”)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阅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景阳岗》,谁还记得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武松在喝酒之后上景阳岗打虎的事。”师:“嗯,那么今天我们的授课内容就与武松打虎的故事有关。”(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武松打虎”四个字)师:“哪位同学愿意告诉老师,文中是哪几个自然段是在写打虎?”生:“是七,八,九,十还有十一自然段。”师:“好。那么同学们现在就请打开你的阅读材料,看七,八,九,十,十一自然段。有哪位同学告诉老师,通过这些描写,你觉得武松是怎样一个人。”(同学们在台下仔细阅读材料)生:“我觉得武松是一个非常勇猛,勇敢的人。”(老师在黑板写下“勇猛”二字)生:“我认为武松是一个很机敏的人。”(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下“机敏”二字)生:“我认为武松还是一个很细心的人。”师:“还细心,大敌当前,临危不乱!总而言之,武松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在黑板继续写下了“英雄”一词)师:“那么当老师看到这里的时候,就有这样一种想法:既然《水浒传》的作者想塑造武松的英雄形象,在这还写老虎干什么?我们莫不如就把所有的笔墨都用在武松身上。那他的英雄形象不就更突出了吗?于是,我选了文章的第八自然段,跟同学们一块来研究一下。”(老师用投影仪打出了所选的第八自然段内容在前方的屏幕上)师:“好,同学们先自己读一下。”(学生们将材料放声朗读出来)师:“这一部分中,有写老虎的,也有写武松的吧?”生:“对。”师:“同学们现在看你的阅读材料,把所有写老虎的语句划出来。”(学生们划出老师所要求的内容)师:“你来读读,最好读通顺。”生:“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还有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挎一掀,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了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师:“同学们是不是划的和他一样?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如果我把写老虎的都去掉,是不是可以更加突出武松的英雄形象。谁愿意来试着读一读,我去掉老虎这几句之后的内容。好,那位男同学,对,你来。看屏幕――”生:“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师:“那位男同学,我看你好像面露笑容,你为什么笑啊?”生:“他读得有一些……”生:“我也想笑,因为感觉最后有两个‘武松一闪,武松一闪’把所有的动作去掉,就不通顺了。”师:“嗯,她说得很好。不通顺了是不是?没有老虎,武松在这来回闪什么?那我就接受她的意见,让它通顺了。但是呢,还不能太多去写老虎,我把原文稍微改了一下,加上老虎,这回谁愿意再来试试?杨文清――”生:“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一扑,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把腰挎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用尾巴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师:“通顺了吧?”生:“通顺了。”师:“感觉怎么样?那位女同学,请说。”生:“老师改完之后,是比原来通顺了,可是没有原文写得大虫可怕。”师:“我就不想写大虫的可怕,我本来就想写武松这个英雄形象,他够勇猛,够厉害就可以了吗?写大虫可怕做什么?”生:“如果写出大虫的可怕,那更能突出武松的勇猛,机敏,更英雄。”师:“噢,他用了两个‘更’字。”(说完,老师转身在黑板上添了两个“更”字)师:“是不是说大虫写得越可怕,那么就更能突出武松的勇猛和机敏,变成更勇猛,更机敏,是这样吗?”生:“是!”师:“好,我接受。看来写老虎是很有用处的,而且用处还很大,老虎在这一段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啊?同学们知道吗?”生:“我认为可以更加突出武松的机敏,武松的勇敢。”师:“对。这种可以起到突出另一方作用的写作方式,我们叫做为‘衬托’。”(在黑板写下“衬托”一词)师:“写老虎的确可以衬托武松的英雄形象。既然我们把这个问题分析完了,那么我们就再回到原文当中,这回,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所有愿意读武松的同学都可以站起来,我来读老虎——‘武松打虎’嘛!咱们试试啊,看看配合得怎么样。”(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与老师合作,分角色朗读了这段文章)师:“同学们请坐。谢谢同学们的配合,我觉的大家把武松的勇猛和机敏通过朗读都表现出来了。那么看来作者要想写武松打虎中的武松,离开老虎是不行的吧?”生:“不行!”师:“正像老师刚才介绍的那样,老虎在这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刚才呢,大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