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四步阅读,探究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探究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阅读教学,更因为它的内容的丰富性、情节的曲折性、形象的多异性、主题的蕴涵性等特点而呈现出了教学的多样性。这里我以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谈一下我的“四步阅读,探究教学”的构想与反思:一、速读,辨析主要人物。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请大家开始快速阅读,做好记录,小组合作,共同探究。2、学生速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成果。3、教师归纳。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出现在全家人的谈话中,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出现在游船上,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学生再一次速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小组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二、研读,体会精妙构思我们一起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同学们对课文进行研读,疏通小说情节,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探究三:作家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教师小结:小说构思精妙,扣人心弦。三、赏读,评析人物形象《我的叔叔于勒》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师生互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相关片段:1、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2、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3、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