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对于孩子来说,“自信心”是他对自己完成某一活动或者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的自我估计、自我认识,坚信自己能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心态。自信心是孩子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它能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比较准确的估计,既充分相信自己,又不盲目乐观,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任务;在自己犯了错误时,能够及时纠正;在完成已有任务之后又会追求更大的成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在初步诱发孩子学习兴趣成功之后,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自信心品质的诱发和培养。那么,怎样帮助孩子确立自信心呢?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学问。说透了,就是一句话,尽可能设法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因为自信本来就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是孩子对自己完成某一工作任务的能力的自我估计、自我认识。孩子在从事某一工作之后,能自我感到是成功的,就会使他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这种满足和体验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产生再上一层楼的“自我激励”的心理,自信心也就随之产生。这样的心理过程次数一多,孩子在每一次“成功体验”的激励下,自信心就会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当然,这里的“成功”是相对于孩子来说的,是孩子的自我认识,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成功,也不是“成功”的绝对水平如何地高。但是,我们不要小看这些相对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能是幼儿园里一次游戏的获胜;可能是小学三年级时在一次跳绳比赛中得奖;也可能是一次课堂提问时得到老师的表扬;还可能是某次六一儿童节美术展览中有自己的作品……这些“成功”对成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却非常重要,对于以往在这些方面总是处于落后状态的孩子来说,它会使孩子沉浸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孩子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干得和别的同学一样好”,由此起到激发孩子自信心的重要作用。一旦孩子建立起自信心,那么这可贵的心理品质就可以帮助他搞好学习,完成学业;长大了能做好工作,取得成就。这是一种心理现象迁移。它告诉我们,自信心的培养是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实现的。家长们想提高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可以不必在一开始就直接和学习功课相联系,尤其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应注意到这一点。根据上述思想原则,自信心的诱发和培养有下面五个方法: (1)设置适中的“教育活动”目标,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可以给孩子设计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只要这些“活动”的目标适中可行,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那么“活动”结束后孩子就会有“成功后的喜悦和体验”。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设计这些“活动”。孩子的条件千差万别,年龄大小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成绩好坏不同,能力大小不同,等等,因此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设计方法。但是,在设计“活动”时有几条原则是一致的: 一是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要设计孩子愿意做的“活动”。例如,已经上初中的孩子,你给他设计做游戏的“活动”就不合适。二是要迎合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要设计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孩子积极参加,就能充分发挥他潜在的能力。例如:喜欢画画的孩子,你给他设计“儿童电子琴”比赛的“活动”就不合适。三是要从孩子的实际能力出发,不要急于求成,要把任务定在孩子“经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水平上。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要求过低,孩子很容易完成,就构不成“成功”的刺激,孩子不会有成就感,没有成功后的喜悦,也就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