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胡锦涛(2011年4月24日)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4月北京,春风送暖。在这个美好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与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祝贺!向参加庆祝活动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全国高等学校师生员工与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建立了。那个时代,外国列强侵略欺凌,封建统治腐败黑暗,使我们祖国与人民蒙受了水深火热苦难。中国人民与大批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在压迫下奋起,决心改变民族积贫积弱命运与人民苦不聊生状况。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奋斗历程。90年前,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拼搏,经过长期浴血奋战与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行了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光明前景。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与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史册上写下了自己隽永篇章。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诸多空白。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同北大、南开一道,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共创了西南联大办学成就。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与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与开拓者,还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中佼佼者。广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与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命先烈与民主志士,为新中国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全面贯彻党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育人理念,重视因材施教、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原子能、无线电等一批国家急需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密云水库等重要设计,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与发展先进科学技术重要基地。我与很多同龄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清华园里蓬勃昂扬青春理想、严谨勤奋治学氛围、艰苦朴素优良作风、生动活泼文化生活深深熏陶了我们。当时,蒋南翔校长富有创造性教育思想,刘仙洲、梁思成、马约翰、张光斗等大家名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风采,令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清华师生牢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使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办学总体实力大为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清华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广大毕业生踊跃到国家重点行业与基层施展才干。清华大学紧紧围绕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需要开展科研,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与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社会影响与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弘扬“行胜于言”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国家表彰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清华百年历史又一次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优秀人才。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与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