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8
文档名称: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2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研究.pdf

上传人:2890135236 2016/3/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研究.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摘要摘要城镇化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本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UII,对中国传统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反思,分析了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时代背景下,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推进机制和推进主体,专题论述了城镇的科学规划和管理、产业支撑、土地利用、和谐社会构建、生态环境协调和农民市民化转化等六个重大问题,并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一条既遵循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有别于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和道路,以提高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一i论文的主要观点 。合理的发展目标,创新的发展思路,网络化的城镇体系, 适宜的推进方式和策略,多元推进主体等,共同构成科学的城镇化理念。按新的理念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建立集约型经济与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大中小城市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城镇功能特色鲜明,城镇网络体系完善,产业支撑力强,就业机会充分,生态环境优美,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核心在于“协调”。基本特征表现为七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即城镇规模协调、城镇布局协调、城镇功能协调、城镇产业协调、城镇环境协调、城镇社会协调、区域发展协调。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主体既包括各级政府,还将囊括众多的企业和居民。政府主要承担规划、引导、协调和支持的职责,而企业和个人是城镇设旆和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推进主体。西南农业人学博士学位论文 ,应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其发展目标不能单纯追求城镇人1:3的增长,而应综合反映城镇化在经济集约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政治文明发展和自然环境有效保护方面的内在要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分析与测算,我国城镇化水平2010年将达到48%、2015 年将达到54%、2020年将达到60%、2050年将达到70%以上;到2020年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中部地区将达到67%、西部地区将达到45%。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实行城镇体系网络化重构战略、交通网络带动战略、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战略、生态城市战略、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城镇化制度创新战略等六大战略。 ,提高国际竟争力(香港、澳门、上海、北京、广卅I最有条件和潜力);依托现有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益,但大城市的规模应适度、不能无限扩张;依托现有重要的小城市建设中等城市,使中等城市在城镇体系中的作用加强;依托现有的县城建设小城市,使一批有特色的小城市迅速成长壮大;依托重要的集镇发展中心镇,防止小城镇小、散、乱;依托新的产业发展,建设新兴城镇。 、建设和管理。适当超前的、体现以人为本要求的、彰显城镇发展个性的规划至关重要。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城镇规划要注意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经营城镇从经济学追求效益的角度讲,值得大力推崇。二是城镇产业发展。城镇产业空心化问题亟待解决。不同类型的城市、城镇发展不同的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是保持城镇活力,扩大城镇就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然选择。三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的集约利用刻不容缓,在中国实行紧凑型的城镇布局更符合中国国情,不能简单照搬国外平面扩展布局的做法, 毕竟中国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四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民进城的初期,还是弱势群体,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城镇化发展,这可能比简单的放开户籍制度更重要。加强法制建设, 引导农民进入城镇之后,能遵守法规,同时农民的合法权益也应能得到保护。摘要五是生态环境协调。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处理,城市生态建设,应纳入统一的规划予以实施,还要运用市场化的办法,如征收污水、垃圾处理费等来促进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六是强调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培养文明****惯,使农民能尽快融入到市民社会之中去。二、论文的基本结论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乡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转化、城镇地区社会经济不断演进发展、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市民社会形成的有机统一过程。这个“有机统一过程”包括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产业结构由农业向现代工业进而向服务业和知识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