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铁人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铁人纪念馆观后感  铁人纪念馆是新时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它以详实的史料生动地再现了大庆油田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突出反映了大庆油田会战的优良传统和以“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的感人事迹。  抵达纪念馆后,小组成员怀着崇敬之情,依次步入馆内,驻足凝视高大的铁人塑像。此后,大家进入多功能报告厅,聆听来自铁人的真实的声音,并观看铁人的纪录片。通过纪录片的观看,我们看到了铁人艰辛的童年生活,对于他不断成长、奋斗的一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并为之感动。其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铁人为了制服井喷,奋不顾身的跳入泥浆池中的事迹,在场的人都被铁人的大无畏精神深深震撼,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也让王进喜同志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壮丽人生,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英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  观看纪录片后,我们跟随讲解员自由参观展馆。“铁人精神”不仅仅是“铁人”一个人的精神,而是那个时代老一辈创业者多种精神在“铁人”身上的集中体现。随着讲解员的叙述,我们仿佛回到了那荒原一片、艰苦卓绝的年代。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被铁人生前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所感染;被那种不顾伤痛,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住井喷的奉献精神所震撼;被那种“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精神所鼓舞。铁人王进喜曾是一代中国人的“偶像”,其精神激励了万千中华儿女,光阴荏苒,处于新时代的石油人,更应该了解铁人,尊崇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此次铁人纪念馆之行,我们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升华。  参观铁人纪念馆有感  一早,就去参观大庆的铁人纪念馆。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铁人精神”却是自己非常神往的。  铁人纪念馆新馆座落于大庆西城区,和大庆石油管理局、美丽的石油广场仅一路之隔。下车后映入眼帘得是一座造型别致、气势雄伟的建筑,沿着四十七级台阶看上去首先感受到它的庄严和肃穆。我们怀着崇敬之情走进纪念馆,犹如走进一座神圣的殿堂。可以用“庄重”来描述眼前的这座纪念馆。馆内广场有王进喜的大型雕塑。拾级而上,进入馆内,扑面而来的就是铁人组的群雕。这群雕是如此的生动,以至于站在他们面前,你都能感受到他们顶风带雪的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王进喜同志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镇上赤金王家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开始讨饭,10岁给地主放牛,14岁被抓夫到玉门油矿做苦工,直到玉门油矿解放。1950年春,他成为我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率领的钻井队月进尺创当时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195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了全国群英会。  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曾组织人员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同年4月11日,会战指挥部号召全体会战职工向铁人王进喜学习。  在大庆油田,王进喜先后任1205钻井队队长、钻井指挥部装建大队和钻井二大队大队长、钻井指挥部指挥,大庆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大庆核心小组副组长等职务。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届全党的“九大”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47岁。  我们进入馆内以后映入眼帘的是王进喜同志和其他同志大步向前迈进的雕像,大厅左侧墙面上印着铁人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虽然我们不身处那个年代,但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在那个满目荒凉的大地上作业的人们的心态:激情过后,每一个参与会战的人都必须面对特别现实的状态。另外,参与会战的单位很多很复杂,当时的沟通交流手段又特别有限等等,这些都会给人们一个停止作业的理由。而当时的铁人,能够这样想,并且实现它,这样的创业精神其实是所有创业者们都应该认真揣摩的。其实,大凡成功的创业者也基本上是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前行的。深入展馆,我们看到了铁人王进喜同志艰辛的童年生活。王进喜同志的父亲双目失明,年幼的他早早地担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担,六岁赶车百里送羊毛,十岁给地主放牛??如此的艰辛,让王进喜同志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壮丽人生,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英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那一幅幅照片,一个个场景,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随着讲解员的叙述仿佛回到了那荒原一片、艰苦卓绝的年代,让我们感受着黑土地上跳动不息的历史血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进入展区有讲解员带领我们为我们详细1  的讲解王进喜的铁人事迹!在讲解员认真深情的讲述时大家也仿佛都沉入了哪个时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