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自远古以来,纵论兵法的经典,实可谓一个丰富的兵库,至为惊人。居其首
者,当属《孙子兵法》。
在今日世界经济舞台上,日本、韩国、美国等商海劲旅们,竟然纷纷奉《孙
子》为其经营的圭臬,竞争的法宝。
本书将其《孙子兵法》与当代商略相结合,有原文、译文、评析、兵经商例
等,鉴古论今,道出了兵法商用的神韵、妙诣。举凡策略规划、竞争导向、经营
管理、情报蒐集等,尽在其中。
人类兵学宝典
——代前言
《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一颗珠宝,千百年来,世代的继承
和发扬,不但被中国人所推崇,而且越来越被世界所公认。被奉为人类兵学
宝典。
孙子的兵法思想,既自成体系,独放异彩,又与其他各家互相融通,相
映成辉。在政治上,继承了先王们治国御众的统御策略;在思想方法上,又
与道家、懦家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在军事上,基本承袭了姜尚、管仲等
谋略家用兵制服之策,如:奇正、利害、阴阳和神速、戒备等等。一部《孙
子兵法》之所以千古不衰,正是因为孙子集中了中国古代先皙们的智慧,同
时也与孙子本人的经历分不开。
一
孙子,名武,字长卿。生于春秋时代的齐国,孙武的家乡位于今山东东
北部,濒临渤海,有渔盐之利。在诸侯列国中是一个物产富庶,实力强盛的
东方大国。
孙子原是陈国陈完的后裔。公元前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避难奔齐,
改称田完。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因攻打宫国功勋卓著,齐景公赐姓孙氏。田书
就是孙武的祖父,不仅能征善战,而且著有《司马穰苴兵法》,加之齐国鼻
祖吕尚的《大公兵法》,以及《管子》等优秀的军事文比典籍,都为孙武学
习和继承前人的兵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当时的齐国,新旧势力极力复杂,旧贵族内部发生了“四姓之乱”。正
是这种纵横掸阎的斗争,在客观上为孙武提供了洞察统治集团上层斗争的机
会,锻炼了他善于应变的机智才能。后来,由于“四姓之乱”,他离开了故
土齐国,去到南方新兴的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他一面潜心研究兵法,观察吴国政治动向;一面与他
的好友伍子胥一起,亲密合作,协助吴王修运河,建城都。经国治军,发展
生产,加强战备。他和伍子胥共同拟定了“三分疲楚”的持久消耗策略,把
吴军分为三部,第一部出兵击楚,等楚军集结反攻时,即刻退走;楚军一解
散,第二部又出击,逼得楚军再度集结,如是再三。“三分疲楚”策略的机
变运用,仅一年时间,便令楚军不胜烦扰,战力消耗,士气低落。以至用来
牵制各国的重要据点也被一一击破。
孙子将这种“三分疲敌”的消耗战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吴王本有意乘胜
迫击,长驱直捣楚国,但孙子阻止吴王这样做。他认为:士卒征战经年,需
要休息,况且大别山区附近尚有夷族和若干小国未服,南面来自越国的威胁
未除,胜利的态势还未形成,此时不宜出兵。
直到四年之后,吴国逐步攻占了大别山麓以东及汉水、淮河一带,使附
近的小国和夷族全部臣服。而原先楚的属国唐、蔡也因故与楚交恶,蔡遭楚
讨伐,转而向吴国求援。
正是在这一有利形势下,孙子抓住这一用兵的时机,奏请吴王攻楚。伐
楚决定下来后,孙子便亲率吴军,先结纳唐、蔡两国军队,一举突破桐伯山
这一大别山的天险,迅速深入到楚国境内。同时,另一支部队从北面由淮河
西上,越过三隘口,与南路军会合。
孙子的规划,大出楚国意料之外。楚国的判断是:吴军的主力必在北面,
且北路军行动趋缓,楚军完全可以先将吴军留下的舟船破坏殆尽,断其退路,
然后赶到三隘口,堵住吴军去路,使吴军进退不得。
不料,人算不及天算。楚军尚未抵达淮三内,吴军的北路军便已神速般
地通过三隘口,与南军会师。
更不为楚军所料想的是,未加防备的南路军竟然是主力。这更显出孙子
的高明之处。
吴军越过大别山,宛如行于无人之径,未遭任何抵抗。当楚国发觉,吴
军早已到达柏举,以逸待劳,击溃仓促来袭的楚军。
楚军将帅之间本来彼此勾心斗角,竞札邀功,整体战力无以发挥,柏举
一败后,士气更见低落,自此兵败如山倒。吴军在孙子指挥下,从柏举直入
郢都,一路迫击楚军,前后达十日之久,逼得楚王弃城,吴楚争战七十年,
至此终告一段落。
孙子作为一应统兵元帅,理应为此次的胜利引以为傲。然而,孙子此时
的心境却是万分的沮丧和失意。他目睹吴军攻入郢都后,从吴王到文武大臣,
个个都是贪恋于楚王室的美女财宝,军队则恣意搜刮,打杀劫掠,纪律荡然
无存。而伍子胥为了报仇,竟将死去已十年的前楚王(平王)从棺木中挖出
鞭尸。种种恶行恶状,令孙武不禁自问:六年来的策划、部署、训练、征讨、
枕戈待旦,步步为营,到如今转战千里,完成破楚大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是为了个人的报仇泄愤,逞纵私欲吗?严酷的现实,使孙子的境界突然
跃出了兵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