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倍数和因数》听课反思.docx

格式:docx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倍数和因数》听课反思.docx

上传人:ogthpsa 2020/4/25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倍数和因数》听课反思.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倍数和因数》听课反思《倍数和因数》听课反思 5月7日,我们听了三节课,是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第一课时的同课异构。课后陈主任进行了评课,因为此前我们提了一些困惑,所以他主要是从教材内容、编写意图出发,谈了几点想法,我觉得很有道理。另外,评课时大家在一起思维碰撞时,也解决了几个一开始我不得而知的问题,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感觉。所以这次活动的收获还是挺大的。一、例题中“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是不是可以舍去,直接从乘法算式切入? 的确,所听的三节课中有两节课是把这个拼图的过程舍掉的,还有一节课把这个环节放在了课前让学生预****我记得自己在几年前也上过这节课,当时也是舍掉没讲,因为怕浪费时间,想不就是为了引出三道乘法算式吗,大可不必这样麻烦。其实专家在编书的时候放入这一环节是有道理的,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之时,我们要给孩子们这个概念建立的一个生长点,这个生长点必定是学生的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点,而让学生摆一摆再得出乘法算式,继而认识倍数和因数,就沟通了学生“乘法运算”、“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倍数和因数”之间的联系,顺利地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机会,所以拼的过程是有必要的。看来,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整合是有必要的,但在调整之时,一定要站在编者的立场上想一想意图,仔细权衡再作决定。二、找一个数的因数时,用乘法思考似乎要比用除法思考更简单,可是书上为什么只呈现用除法思考的过程呢?写一个数的因数时,一对对地找,为什么不一对对地写,而要鼓励学生按顺序写呢? 第一个问题在听课的时候纠结了半天,想不出原因。猜想可能想除法也行,乘法也行,书上只是随便举一其中一种而已,没有什么特殊的意思。其实是有的,当一个数比较小的时候,用除法和用乘法都可以,但是当这个数比较大时,如果是找“78”的所有因数,就用除法的方法比较好,容易找全,不会遗漏,所以除法的方法更具有普遍适用性,看来书上呈现这种方法是它有道理的,并不是我想的随意而为。第二个问题当时我觉得也是可以的,之所以要按顺序写只不过是一种****惯而已,可能是为了看起来更美观更整齐一些。后来,证大的茅校长一语点破迷津,成对地找是方便,不容易遗漏,有序地写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后续的学****学生在观察因数的特点时,更容易会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而且有序写还方便了以后“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探究。看来,教学要有大数学的眼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不仅要关注当前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三、“做错的同学请举手!”这样的要求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解读,但无疑也会伤害这些孩子的自尊心,怎么处理比较好?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请做错的同学举手,那些同学的手总是举得比较低,说话的声音也会小很多,大家都不太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错误。但是这些错误往往是很好的课堂资源,不用可惜。所以,顾主任提出了一个建议,让这些孩子说,但在他们说后要表扬他们为班级提供了这么好的研究资源,让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