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1652129**** 2020/4/27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过程与方法: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3、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三、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通过新闻影片沙尘暴,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讲解]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阅读课本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分析]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材料分析]根据课本“阅读”、“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探究:1、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自然原因: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1、过度放牧2、滥砍滥伐3、过度开垦4、水资源利用不当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图片演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图片演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出示荒漠化。探究: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同学分组活动总结:自然原因: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人为原因: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探究:3、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