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劳动经济法论文.doc.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劳动经济法论文.doc.doc

上传人:sanshengyuanting 2016/3/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劳动经济法论文.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万亩茄子之村促农民增收---- 以广西东升村为例阳辛虎 1047035 10级人力资源管理摘要:广西桂林东升村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村,是一个地处广西西北部的边远山村。自然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不便,人们过着衣食不安的生活。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村公所,村干部的带领下村里面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并进一步提高,交通迅速发展,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开发,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东升村位于广西的西北部, 地处亚热带,属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 °C,平均无霜期 314 天,年降雨量 1500-2400 毫米,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村里领导小组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从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条能够让村里的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即在全村推广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茄子,全村种植茄子的面积近万亩;从而使得东升村成为了全乡的茄子种植示范村。全村范围内的大面积种植茄子,提高了全村村民的经济收入, 解决了改革开放前村民因经济因素而导致的衣食不够问题。经济收入的提高,不仅实现了广大农民的基本的生活开销,并且进一步有效促进了医疗保障问题,子女上学问题,养老问题的解决。东升村的特色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县茄子种植实验基地,市农业发展示范点,省自助脱贫示范点。本文将主要探讨东升村这一独特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和推动力,该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该经济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关键字: 因地制宜经济模式农民增收东升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原因与动力改革开放前东升村的农民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全村农民的收入, 绝大部分(% )农民收入主要依靠通过种植水稻出售大米,自制米酒;有部分( % )农民饲养鸡,鸭,猪等家禽出卖;有小部分( % )农民收入依靠外出打工赚钱;有微小的一部分( % )农民收入依靠外出经商,其他部分(1% )农民的收入依靠别的途径(在村里开小卖部,在村里收购药材等) 。在这种形势下,广大农民迫切寻找出一条能够改善生活的道路是东升村特色经济模式形成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下图表是东升村改革开放前的农民收入来源途径的比较: 主要收入来源种植水稻养殖专业户(鸡鸭猪) 外出打工外出经商其他来源所占比例 % % % % 1%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积极建设农村经济的高潮,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东升村建起了便于卡车,拖拉机,小客车运行的四级公路;架起了移动电话,建立了卫星电视塔,移动,联通手机通讯塔;基本上实现了家家户户通电话,家家户户有电视;从而加强了东升村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公路, 卫星电视塔,电话建立起来以后,迅速运转开来,东升村村里的农产品,野生药材,人口流动逐步向外界输出,并且不断呈现扩大趋势。 2003 年东升村建立物流加工收购中心。此时,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了不小的飞跃,进一步得到提高。然而,农民子女上学难问题,医疗保险问题,养老问题还困扰着全村居民。通过电视,报纸等方式外界的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信息不断输送到东升村,使得东升村农民清晰地认识到本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村民参与农村经济建设,投身经济发展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为特色经济模式的建立做好了思想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