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前言
过去习惯将儒家思想称为孔孟之道,“孔”当然是“至圣先师,孔子,
被称为“亚圣”的“孟”乃是指战国时代儒家的著名学者孟轲(约前一
前年)。他的故乡在现今山东的邹县,距孔子的家乡不远。司马迁在《史
记》中只为他作了一篇一百四十字的传记,其中还包括了近五十字的时代背
景介绍,因此,后人对他生平的了解十分粗略。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很早就
去世了,小孟轲实际由他的母亲抚养长大,孟子在幼年很得力于母亲的教诲,
“孟母三迁”的故事从汉代的《列女传》开始,后来还写进了大名鼎鼎的通
俗读物《三字经》,被作为贤母教子的典范事例而广泛流传,在过去几乎家
喻户晓。孟子长大后,曾“受业于思之门人”(《史记·孟予荀卿列传》,
子思就是儒家宗师孔于的孙子),奠定了他对儒家学说的终生信仰。学业成
就后,他像当时许多学者一样,一面设帐授徒,一面历游各国,向诸侯国君
游说。他曾先后到过齐、宋、滕、魏、鲁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在齐载,由于当时的君主不采纳他的治
国主张,所以他就不再过问世务,以著作的方式阐发儒家学说,写成了《孟
子》一书。但后人一般认为,今天所见的《孟子》并非出于孟子自作,它和
《论语》一样,也是由他的门徒编纂而成的,不过与《论语》稍有不同的是,
其中的部分章节很可能经过孟子的亲自润饰。
现在流传的《孟子》共有七篇,约三万五千余字,据《汉书· 艺文志》
“诸子略”的记载,西汉时的《孟子》传本有十一篇,今本《孟子》七篇属
“内篇”,另有《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等四篇为“外
篇”。东汉时为《孟子》作注的赵岐认为,这四篇的文辞、风格与“内篇”
有很大的差异,可能是后人的伪作(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认
为,外篇的题目“都是有独立意义的,因此跟七篇大不相同,可以断定它们
与七篇不是同时期的作品”),所以后来就逐渐亡佚了,在《隋书·经籍志》
中已不见这四篇的踪迹了。至于现在所传的《孟子外书》四篇则出于明人伪
撰,早在清代就已是无可改移的铁案了。
《孟子》一书,原来只是一般性的儒家著作,不属于儒家经典之列。东
汉学者王充甚至还有《刺孟》之作,对《孟子》大加挞伐。大约从唐代开始,
由于儒家“道统”说的提出,《孟子》的地位渐渐抬高,孔、孟并称的提法
日益增多。唐代就曾有过多次要求提高《孟子》一书地位的请求,如代宗宝
应二年( 年)礼部侍郎杨绾疏请《论语》、《孝经》、《孟子》兼为一
经,懿宗咸通四年( 年)进士皮日休请立《孟子》为学科,但唐未所刻
的“开成石经”中仍没有将《孟子》列入。到了宋代,统治者正式将《孟子》
升格为“经”。经南宋淳熙年间理学家的鼓吹与《四书》的编纂,《孟子》
作为“经”的地位才正式固定下来,并出现了“十三经”的提法。
《孟子》与《论语》一样,也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它比《论语》
又有所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则有许多长篇大论,气
势磅礴,逻辑性强,既尖锐机智而又从容舒缓,对后代的散文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当时,与孟子同时代的一些思想家如商鞅、荀子、庄子等人都已经在
写作专题短论,而《孟子》的文体仍然依仿《论语》,后人认为《孟子》一
书的编纂沿袭了《论语》的体裁是不无道理的。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模仿,它
与孟子自诩儒家的正统传人有很大的关系,孟子曾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
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
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他虽然没有直说,但自
负其传道之任的倾向是很明显的。美国学者迈克尔· ·哈特在排比人类历史
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时,把孟子列在第九十二名,并指出:“孟子的著作肯
定对中国人有影响。虽然他对儒教的影响远不如圣·保罗对基督教的影响大,
但是他无疑是一位有巨大影响的作家。在大约二十一个世纪中,在占人口为
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国度里,到处都在学习他的思想。全世界也只有几个哲
学家有过这么大的影响。”
《孟子》被列入儒家经典的时间比较晚,再加上它又有过不受重视的“前
科”,因此,有关它的研究著作不及《论语》那么多,但由于它后来被列入
《四书》,所以,疏释它的著述仍多于其他的儒家经典。现在我们研读《孟
子》值得参考的专著有以下几种:
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这是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据赵岐在《孟
子题辞》中的自述,他的注是“述己所闻,证以经传,为之章句,具载本文,
章别其旨,分为上下,凡十四卷。究而言之不敢以当达者,施于新学可以寤
疑辨惑,愚亦未能审于是非,后之明者见其违阙,搅改而正诸,不亦宜乎”。
赵岐的注释比较平直,较少附会,他为备章所作的章指对后人理解《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