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让美文散发馥郁的芬芳.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让美文散发馥郁的芬芳.doc

上传人:x11gw27s 2020/5/2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让美文散发馥郁的芬芳.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海门市实验中学毛明娟散文,是文学王国里的奇葩,它以形式的自由,题材的多样,内容的丰富而极富艺术魅力,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因而被誉为“美文”。对于美的散文,我们不能停留于对文本的欣赏,不能对它进行剖析肢解,那无异于撕碎一朵朵可人的玫瑰,品味不到散文的美的意韵和情趣。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时,少一些繁琐枯燥的知识讲解和乏味单调的试题训练,多挖掘散文的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散文的审美教育的功能。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美的特质。如写景散文的自然美、意境美;抒情散文的形象美、情感美;哲理散文的语言美、精神美等。我以为大多数情况下的散文阅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品味。在情与景、意与象的融合中品味散文的意境美。写景散文中的自然景象是作者眼中的自然景象,它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想借景来表达一种认识或抒发一种感情,只有拥有了感情的景物才具有生命,这种融合了情感的意象与环境构筑成独具魅力的美的意境。如:李健吾在雨中登临泰山的时候把令人扫兴的“雨”写得雨趣十足,感悟到“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因而他“意兴盎然”;余光中在淅淅沥沥的“冷雨”中,听到的是浓浓的乡愁,因而“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尽管时代在变,地点在变,但思归之心不变;季羡林的“荷塘”自有独特的“清韵”,他看到的已经不是一般人所看到的荷花了,而是一种“无法抗御”的生命的力量,所以,在冬天到来荷叶凋零之际,他却“为我的‘季荷’祝福”。我们进行散文的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者创设的意境,调动学生审美***,培养他们的审美体验。品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首先触碰到的是各种意象。“月光如流水”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像笼着轻纱的梦”,不难看出在这样的景物当中包含着作者对宁静的月光的喜爱与贪恋,只有渴望宁静的人才能感觉到月色的缥缈;光与影的和谐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那种暂得宁静,陶醉其中的感觉明显流于笔端。我们在进入这样的“荷塘月色”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之美,又怎么能不意会到作者此刻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在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这里的物、景、情是很难分辨的,他们共同构筑了一种意韵丰富的意境美。披文入情,用心感悟散文的情感美。散文尤其是中国的散文,往往以抒情为内核,情意性浓。散文是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是不拘一格的心灵漫步,是心灵的***,人性的袒露。好散文往往是情感的燃烧、精神的闪烁、生命的体验,是作者用心写成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之所以千古流传,充满人情味,感人至深,是很重要的原因;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催人泪下,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对父亲的一片深情。又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