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诗词《长恨歌》对于我们高中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对《长恨歌》的深度剖析,其中的主题也在逐渐凸显出来。其中一层不仅是对唐明时期皇帝荒淫无度生活的严肃批判,更是对二人忠贞炙热爱情的歌颂;第二层内容将杨贵妃视作红颜祸水,但是词句之中无一不流露出对杨贵妃的同情。双重主题的出现直接反映出白居易矛盾复杂的思想状况,以此映射当时的朝堂政事。本文从叙事结构与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入手对《长恨歌》进行分析,以此体会白居易当时的心境变化。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叙事结构;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號:1006-3315(2019)01-012-001 白居易一生创作出无数的优秀作品,他的叙事诗主要分为乐府与歌行两大类,其中乐府诗主要以短小朴实为特色,由于其实证性较强,因此其中多以例证为核心。而《长恨歌》作为歌行体叙事诗的主要代表,凸显了歌行体的成熟性,其不仅传承了先秦时期的叙事诗传统,同时吸纳了初唐时期七言歌行的优势,利用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将曲折离奇的情节完整再现。人物形象形神兼备,诗词结构完整有序,为原本叙事的《长恨歌》增添了几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一、《长恨歌》的叙事结构《长恨歌》作为一首历史悠久、传承古今的叙事长诗,其充分融合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描述方法,以客观的叙事为核心,将景物描写、情感抒发杂糅其中,在浪漫主义气息中完美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白居易在人物形象塑造、感情抒发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渗透了虚实相生的技法,将情节处理的十分到位。从字里行间彰显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思路,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基于主题角度而言,《长恨歌》凸显了白居易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在传统观念中,《长恨歌》不仅用诗歌描述了故事发展,同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试图用诗词挽救社会,但又掺杂了几分无奈。白居易试图通过《长恨歌》的描写,批判统治时期由于皇帝淫乱、腐朽的统治,为朝堂引来混乱,用以作为历史的教训。但是这二者之间具有极为明显的矛盾性,因此,使得诗歌主题走向了复杂化。我认为,其实《长恨歌》的主体十分明确,赞颂了李杨二者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基于诗题而言,以“长恨”二字作为名篇,其不止因为李杨之间生死离别的爱情,也同样源于皇帝朝思暮想的不了情缘,在“此恨绵绵无绝期”中掺杂了“孤灯挑尽未成眠”的痛苦之情。“长恨”的主人公是李隆基,不是作者,同样也不是后人。这一主题贯穿了整篇诗词,且作者在尽力表现这一主旨的同时,也同样提及了“从此君王不早朝”,这就导致杨贵妃与其家人的决裂,最终影响了封建时期人们重男轻女思想的发展。立足于叙事角度来看,《长恨歌》充分彰显了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作为叙事体的经典代表作品,《长恨歌》不仅能够做到前后完美衔接的事件情节叙述,作者更是注意到对诗词的巧妙剪裁,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将多条线索穿插其中,通过合理的运用倒叙、照应以及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将长诗点缀得摇曳多姿,令人感受到其中的变化万千。基于诗词剪裁的角度而言,尝试中对事件背景做了简单陈述,同时又将其中所描绘的爱情故事紧扣李杨之间的爱情故事发展,避免繁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