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病毒性肝炎各项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及预后第二部分病原学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第三部分肝功能各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第四部分其他各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及预后甲型肝炎:我国大多呈散发性发病。但如由水和食物传播,可引起流行爆发。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布,但在北半球各国,包括我国,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在甲肝流行区,绝大多数成人都已隐性感染。甲肝的发病集中于幼儿。病后免疫持久。没有慢性期,预后好。%~%。以北美、西欧、澳大利亚为代表。中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为2%~7%,以东欧、地中每、日本、前苏联为代表。高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8%~20%,以热带非洲、东南亚和中国为代表。,75%%;我国HBsAg携带率为10%~15%;男﹥女,农村﹥城市,南方﹥北方。我国慢性HBV感染者每年增加270万,因肝病死亡人数约35万。携带者的母亲通过垂直或密切接触传播给婴儿,90%以上成为慢性HBV携带者。HBV携带者约1/4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急性感染慢性携带者缓解5-30年慢性肝炎稳定疾病进展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肝癌死亡失代偿性肝硬化(死亡)丙型肝炎呈世界性流行。据WHO估计,,占总人口的3%,。%。虽然有些急性感染者病程可呈自限性,但大部分(70%~85%)发展为慢性,部分病人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健康人群中抗-%~%,在某些献血员中高达10%以上。HCV感染主要通过输血而获得。非经输血传播的丙肝是由密切接触和母婴传播所致。丁型肝炎:呈全球分布,但以南美洲、中东等为高发区,我国以西南地区较高。HDV携带者,我国HBsAg携带者中抗-%。急性丁型肝炎转慢率①同时感染:转慢率10~40%②重叠感染:转慢率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