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章作者:王作亮来源:百度网 2009-8-1214:29:26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开始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比如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创新教育等,并不是老师在传统学校教育中能熟悉和运用的。无疑,它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了诸多挑战。作为师范中文专业出身的准教师,必然也感受到了新课程对自身专业发展所带来的冲击。   纵观先前长期的语文教学,不免产生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不喜欢语文老师,阅读的视野不够宽阔,能阅读读物的品味不高,学生作文中充斥着矫情,庸俗和空虚。有的学生虽然喜好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吃了不少苦,但收效甚微。有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常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致使心情沮丧,如此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将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力军,要在教学实践中回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理应在教学中追求和探寻这样一种境界:学生喜欢语文,喜欢阅读和写作,案头是文学名著与精品,笔下是人间真情与理想,语文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自觉行为和生活必要,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满语文带来的乐趣,学生学得有希望,教师教得有兴趣,从而真正使教与学的行为主体感到我们的教育正在向生活世界回归,而上述和谐教学的局面,恰也依赖于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素养”一词,早已有之,其意义也不难理解:“素”,向来、平日;“养”,修养。因而《现代汉语词典》视之为“平日的修养”。而“修养”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二:一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一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这里显然应取前者。“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是要通过长期的学日”有一贯稳定之意,所以我们把“素养”解释为: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稳定的水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能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源源不断的一河水。语文教学走什么路,关键取决于语文教师,取决于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教学素养,以及信息素养等。   下面,我先谈一谈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问题。  “语文素养”本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目标概念,是一个近乎全新的概念,在新课标之前,尽管有不少文章使用了这个词语,甚至2000年的初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出现了这个词语,但多是一带而过,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新课标中,“语文素养”一词先后出现了十余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内容已深入人心,“语文素养”也成为当今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语,它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但教师作为语文课程目标的实施者,理应先比学生具备更高的语文素养,我认为,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语文素养。一、 热爱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热爱语文,热爱言语创造,热爱言语生命。祖国语文有数千年悠久发展的历史,有丰富多彩的灿烂文明,我们身为中华儿女,华夏子孙,既应该为我们祖国语文而感到骄傲,又应该全身心地热爱语文,为深刻理解和正确使用祖国语文而努力。一个语文教师倘若不热爱语言和言语,不喜欢写作,那他凭什么来爱语文教学这个职业?阅读、写作、观察、思考、搜集、整理,这些应该是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之外所做的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