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本课涉及到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历史事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历史现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要求教师通过创设历史问题、阅读课文或讲述故事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力求达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我尝试着做了一下几点:1、把握本课重点难点。逐条讲清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①政治上,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②“唯才是举”招贤纳士,得到了更多的人才。③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奖励农耕,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④军事上,曹操指挥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特别是其影响是: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特别是其影响是: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失败的原因。三国鼎立时间、国号、建立者、都城,教学生画出魏、蜀、吴所在的地理位置示意图。2、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如:①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②赤壁之战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③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3、讲清《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即基本真实的历史资料和虚构的小说之间的区别。为了讲清这一点,我举了两个例子:①著名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虚构的,是罗贯中为塑造人物形象移花接木的结果。②鲁迅先生读《三国演义》的感受:“状诸葛多智近乎妖”,4、让学生讲述或教师讲述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和名言名篇如:①望梅止渴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③万事俱备,只欠东风④曹植的七步诗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⑦刘禅:乐不思蜀⑧曹操:《短歌行》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观沧海》、《龟虽寿》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⑨刘备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⑩诸葛亮《诫子书》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限于上课的时间,我给学生讲述了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引来学生阵阵哄笑,在笑刘禅昏庸无能的同时,明白了只有努力进取、励精图治的历史人物,才会受到后人的尊敬。其他故事或名言我也或详或略的讲述了一些,引发了学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取得的很好的效果。《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课教学反思历经了一轮课程改革,历经了课程改革初期的惊喜和喧闹后,当我再次拿起七年级教材,我不由得重新审视这套教材,我该如何教呢?看过也经历过课堂上热闹的景象,课后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看也经历过学生看似发散和独特的思维,却深深感到学生缺乏理性思索的孱弱。于是我决定从启迪学生深度思维入手,以教会方法为前提,让初中历史的根深植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当今教师在教研中比较认可的是“原生课”,就是没有事先安排好的做秀成分,教师们在平日课堂中可以模仿、受到的启迪也比较大。我的出发点也是要展现给大家一堂“原生课”,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前精心的预设,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然的生成。北师大版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结合课程标准我设计了教学目标为:知道民族融合的概念,了解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性。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知道“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概述出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