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湿温?一、概述?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多以湿热阻遏卫气为主要证候、病程中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湿热郁遏卫气:身热缠绵,恶寒少汗,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濡等。好发于:雨湿较盛,气候炎热之季?“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 有热病,有温病。”——《难经》?“阳濡而弱,阴小而急。”——《难经》●病名首见于—《难经》汉·张仲景: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辛开苦降,寒温同用的治法,对后世辨治湿温颇有启迪。晋·王叔和:指出了病因、病机、症状和治法,宋代朱肱补充了治方。刘河间提出“因热致湿”和“治湿之法, 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观点,: “阳盛则火胜,化为湿热; 阴盛则水胜,化为寒湿”的病机观。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对湿温作了全面系统论述吴鞠通--《温病条辨》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感受湿热病邪。“凡暑月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湿浊上腾,人在湿浊蒸淫中感之, ……骤发而重者,为湿温” :脾失健运。(脾胃素虚、劳倦伤脾、过食生冷等)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1、外感湿热之邪—直接发病 2、外感之湿—郁久化热而发病 3、外感热邪—热蒸湿动而发病 4、内外—合邪而发病(二)发病方式(三)病理病机特点 。“湿土之气,同类相招,故湿热之邪, 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 ,蒙上流下,弥漫三焦。邪遏卫气郁伏膜原困阻中焦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湿热蕴毒、上壅咽喉、横犯肝胆流注小肠、蕴结膀胱阻滞大肠、传导失司化燥入血、伤络动血 3、传变慢,易留恋气分。 4、以清阳困阻,气机闭郁为病机特点。 5、有从热化、湿化的不同发展趋势。“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6、后期可寒化伤阳气,也可化燥伤阴。 1、起病缓和,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2、初起多见卫气同病,很少单独卫分证。 3、初起以恶寒少汗、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4、气分阶段易发白 pei ,血分阶段易见便血 5、脉无定体,但以濡缓和濡数多见。(四)临床发病特点湿温: 发病特点—总结?起病滞缓,传变慢, ?易滞留气分,病程缠绵, ?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易阻滞气机?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湿热病邪-----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