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教学重点: 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通过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阅读中的疑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研讨法。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3、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文汇报》)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今天,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板书文题) 设计(二)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设计(三)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出示幻灯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2、走近作者谈家桢。(多媒体展示)课题,作者介绍。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谈家桢先生于190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30年获苏州东吴大学理学士,1932年获北京燕京大学理硕士,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1937年应竺可桢校长的邀请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解放后兼任理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起曾先后担任遗传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和校长顾问等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