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彩墨画创作构思与表现当前,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剧烈碰撞, 同时也伴随着文化在理念和思维方式上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作为艺术家, 应更多地了解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以及在艺术表现和艺术审美上的异同,从而帮助人们在适当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 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以艺术的方式表现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理查德? 尼斯比特(Richard Nisbett) 认为, 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 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 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 则建立在深受儒、释、道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 其思维方式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文化基础的差异, 引发出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视觉习惯和审美情趣。因此, 对世界的理解出现了多样化现象。东西方文化艺术的最大不同, 来源于各自意识形态的区别和哲学思想的差异。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当代艺术家, 尽管接受着大量来自全世界的信息感染与渗透, 但仍无法摆脱传统的、侵入血液中的本土文化的影响。其中, 东方的宗教信条及宗教精神对我的感染是非常深切的, 它在精神上指引人们觉醒, 帮助人们内心平静。以我而言, 虽然对它的了解和认知是浅显的, 但在内心里却萌生一种向往, 希望以我的方式, 亦即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应和理解。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宗教本质上是哲学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根本特征是设立一个超现实世界的彼岸天国”, 给人以超越的启示。在对宗教题材的艺术表现上, 我从对前人的继承、吸收、融合等几个方面来达到自我实现。一、继承从传统哲学思想根基上继承。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它来源于中国古典哲学儒、释、道思想的文化精神。中国的绘画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精神和物质对立统一,主体与客体融汇和谐, 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 中国绘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绝对真实地表现自然为目的, 而是重在表达更深层面的“意”。因此, 一幅作品就成为画家个性、修养、品格的统一载体。历史上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举不胜举, 单从绘画角度看, 作为宗教艺术, 敦煌石窟壁画是最具代表性的, 据统计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在内的近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 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 内容丰富, 艺术性强。壁画的空间结构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 以平面的描绘形式展现情节, 随着石窟洞穴的总体走势进行布局, 依表现内容的不同而呈现丰富多样的变化。在表现方式上, 对称与不对称并举, 巧妙地将图案和人物进行排列组合, 以坚实、舒畅的线条和鲜艳、浓郁的色彩刻画纹饰; 以虔诚、崇敬的心意传达佛的精神; 所以, 敦煌壁画以其优美的艺术形式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它是多种文化艺术集大成的体现。有人曾说:“敦煌壁画具有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技巧、佛教艺术的题材、西域艺术的风格、中原艺术的理念, 它是世界艺术的一次大融合, 也是民族艺术的世界性蕴涵的见证。它是中华文化同化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产物, 是全球交往和东西方艺术交融的典范”。这种眼观世界、立足本土、互通共融的观念, 正是当今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思路。我从敦煌艺术中, 不仅要学习其艺术表现的精华, 更要留意它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在绘画创作实践中, 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笔墨、线条、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