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前言
一本书的悖论
由于诵读困难症的困扰,我从来不喜欢阅读。孩提时代,我常常把时间花
在阅读火车时刻表,而不是古典名著上。我也很喜欢把欧洲的一个个偏远小镇,
在脑海中完美地联成一张网。因为这种癖好,我对欧洲地理了如指掌。
年后,作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我发现自己身处全美一场激
烈争论的中心,这一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把大学研究出来的技术,转让给外国
公司。我很快就应邀参加了两次产业和政府间会议,一次在佛罗里达( ),
另一次则是在加利福尼亚()。
两次会议中,会场的饮料都是一公升玻璃瓶装的爱维养( )矿泉水。
和其他与会者不同的是,由于自幼勤读火车时刻表,我非常清楚爱维养的地理
位置于法国的爱维养距离大西洋超过英里。因此这些厚重的玻璃瓶必须穿
越/ 的欧洲大陆,再横渡大西洋,才能到达我们手中。而假如开会地点在加
州,玻璃瓶还得再跋涉英里的路程。
于是,我们一方面热烈讨论如何保护美国电脑工业和电子科技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却连这种在美国本土举行的会议中,都没有办法供应美国出产的饮
用水。
今天,在我眼里,这个爱维养矿泉水的故事并不代表法、美之间的矿泉水
之争,而是说明了原子()与比特( )之间的根本差异。
传统的世界贸易由原子之间的交换组成。以爱维养矿泉水为例,我们用缓
慢、辛苦而昂贵的方式,耗费很长时间,把大量笨重而缺乏生气的“质量”()
—也就是“原子”—运送到千里之外。经过海关的时候,你需要申报的是原子
而不是比特。即使是采用数字录音方式制作的音乐,都以塑料光盘(,
)的形式发行,无论在包装、运送还是库存上的成本,都相当可观。
这一切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过去,大部分的信息都经过人的缓慢处理,
以书籍、杂志、报纸和录像带的形式呈现;而这,很快将被即时而廉价的电子
数据传输所取代。这种传输将以光速来进行。在新的形式中,信息将成为举世
共享的资源。托马斯杰斐逊()曾推动了图书馆概念的发展,
主张人民有权免费查阅图书资料。但是这位美国开国元勋绝对料想不到,
年后, 万人居然可以凭借电子手段进入数字图书馆,免费从那里撷取资料。
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已是势不可当、无法逆转。
奔向临界点
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在今天?因为变革是呈指数发展的棗昨天的小小差
异,可能会导致明日突发的剧变。
孩提时,你有没有解过这样一道算术题—假设你工作一个月,第一天挣一
分钱,此后每天挣的钱都比前一天增加一倍,最后能挣多少钱?假如你从新年
的第一大起开始实施这个美妙的挣钱方案,到了月份的最后一天,你在这一
大挣的钱会超过万元。算术题的这一部分大多数人都还记得,但大家没有
认识到的是,采取这种工资结构以后,假如月短少了天(就好像月的情
况),那么到了月底的那一天,你只能挣到万元。换句话说,你在整个月
的累积收入大约是万元,远远不如有天的月所赚到的万元。也
就是说,当事物呈指数增长的时候,最后天的意义非比寻常。
而在电脑和数字通信的发展上,我们正在逐步接近这最后的天!
电脑正以同样的指数增长形态,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目前, %的
美国家庭拥有电脑,而且,一半的青少年,家里有个人电脑。据估计,
万人加入了互联网络(); 年全球卖出的新电脑中, %进入
了家庭;今年将要卖出的新电脑中, %将带有调制解调器或光盘驱动器(
一)。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年每辆汽车上平均安装的个微处理
器(),或是那些在你的烤箱、恒温器、电话应答系统。激光唱
机和问候卡中的微处理器。假如你觉得我说的数字有误,敬请稍安勿躁。
生存的新定义
这些数字增长的速度十分惊人。一种用来浏览互联网络的电脑程序
在年月到月之间,每周的使用增长率都超过%。使用互联网络的
人每月增加%。如果照这个速度持续发展的话(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到
年整个互联网络的用户数将超出地球总人口数。
有些人担心,社会将因此分裂为不同的阵营:信息富裕者和信息匿乏者、
富人和穷人,以及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但真正的文化差距其实会出现在世代
之间。当一个成年人说,他最近发现了光盘的新天地时,我可以猜得出他有一
个到岁的孩子;当一位女士告诉我,她知道了美国联机公司(
)时,也许她家中的孩子正值花季。前者(光盘)是一本电子书,而后
者(网络)则是一种社交手段。在今天的孩童眼中,光盘和网络就好像成人眼
中的空气一般稀松平常。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庞大的中央计算机—所谓
“主机”( )—几乎在全球各地,都向个人电脑俯首称臣。我们看到
计算机离开了装有空调的大房子,挪进了书房,放到了办公桌上,现在又跑到
了我们的膝盖上和衣兜里。不过,还没完。
下一个年的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