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微生物学各章小结.doc

格式:doc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微生物学各章小结.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3/1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微生物学各章小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微生物学各章小结第一章:绪论 1 、微生物: 一类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2 、微生物的几个基本特性: 1 体积小、面积大“微米”作为个体大小的度量单位,个体更小的病毒则以“纳米”为度量单位。个体形态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肉眼可观察到微生物聚集的群体-菌落 2 微生物的种类多: 原核生物: 3500 种;: 病毒: 4000 种; 真菌:9 万种; 原生动物和藻类: 10 万种; 3 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 4 生长旺, 繁殖快( 单细胞藻类: 3~6 小时繁殖一代。酵母: 2~4 小时繁殖一代。细菌: ~1 小时繁殖一代。) 5 适应性强,易变异 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分几个阶段,其中代表人物是谁?主要做了什么贡献? ( 一)微生物的利用与发现时间: 1676~1861 开创者:安东?列文虎克( Antony Leeuwenhoek )。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细菌;微生物形态描述。(二)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学的建立 19 世纪中期, 欧洲工业、农业规模化生产方式已经形成。当时工农业生产发展中出现的葡萄酒发酵酸败、人畜传染病等与微生物相关的问题急需解决。法国人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学说。免疫学——预防接种。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等。德国人柯赫: 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的贡献: a )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 b )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 c )蒸汽灭菌。 d )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对病原细菌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a )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b )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c) 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三)近代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学研究工具的不断改进;微生物学和其他生物科学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4、日常生活中与食品生产、储藏、变质等有关的微生物问题。 P5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1、细菌: 是一类单细胞、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结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膜、质及核区。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构成,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生理功能。 1) 化学组成: G +(肽聚糖,磷壁酸); G- (肽聚糖,脂蛋白、脂多糖); 肽聚糖的结构: 肽聚糖(peptidoglycan) 分子由肽和聚糖组成。肽包括短肽尾和肽桥两种,而聚糖由 N- 乙酰葡萄糖***和 N- 乙酰胞壁酸两种单糖连接而成。 G+ 与 G- 壁结构差异: G- 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结构与 G+ 相同, 但短肽尾中的 3号位上 L-Lys 往往被其他二氨酸取代。没有特殊的肽桥, 只通过酰氨键连接。 G- 菌细胞壁主要由磷脂和 LPS 构成,内嵌外膜蛋白:孔蛋白、脂蛋白。革兰氏染色机理: 第一步:结晶紫使菌体着上紫色。第二步:碘和结晶紫形成脂溶性大分子复合物,分子大,能被细胞壁阻留在细胞内。第三步:酒精脱色,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出现不同的反应。第四步:沙黄复染,增加脱色菌与背景的反差并区别于未脱色菌。 G ﹢菌: 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 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 肽聚糖层薄, 交联松散, 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 其脂含量高, 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 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2) 功能(五点功能): 1 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 2 保护细胞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 3 为鞭毛运动提供支点; 4 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5 赋予细胞具有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细胞膜:也称细胞质膜,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包围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膜。厚约 7~8nm , 占细胞干重的 10% 左右。组成: 磷脂 20%~30% , 蛋白质 50%~70% 。 1) 结构:液态镶嵌模型(生化的基础)。 1972 年由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其主要内容: 1 膜的主体是磷脂双分子层,两层脂分子的亲水头朝外,疏水性尾朝里; 2 蛋白质以不同程度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3 膜具有流动性,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位置不断变化; 4 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不同,具有不对称性。 2) 功能(五点功能): 1. 作为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的最后一道屏障,防止原生质流失。 2. 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以满足细胞的营养需求和维持胞内正常的生长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