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名词解释 绪论 生态学:就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与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就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就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与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与发生的频率。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与,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就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与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就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就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就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就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与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与其她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就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她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与最高点。在最低点与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与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能量环境 1、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然而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与有效辐射。3、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 4、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就是饱与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与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5、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与换羽毛等,就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6、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 7、短日照植物(长夜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8、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9、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 10、上湖层:夏季湖泊上层的水受风的搅动,水温较一致,称为上湖层。 11、斜温层或温梯层:在上湖层以下,水温变化剧烈,每加深1m。水温至少下降1度,这层水称为斜温层或温梯层。 12、下湖层:斜温层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湖层。 13、常温动物:维持大致恒定的体温的动物。 14、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15、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如鱼类、两栖类与爬行动物。 16、内温动物:就是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的动物,如鸟兽。 17、冻害:当温度低于-1度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就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这种损伤称为冻害。 18、冷害:指喜温生物在0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这可能就是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造成的,它就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与扩张分布区的主要障碍。 19、发育温度阀:发育生长就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