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什么是会馆.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什么是会馆.doc

上传人:lily8501 2020/5/23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什么是会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什么是会馆?作者:李申盛陶瓷词典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9-22景德镇陶瓷在线瓷在线志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此后不断发展,至宋代已跻身于全国名窑行列。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浮梁县成为望县。大观二年(1108),景德镇辖三洲一镇,。宋室南迁后,瓷业进人大发展时期,从而吸引了不少外地商贾和匠民旅景业瓷或定居。据《夷坚志》载:“波阳萸冈民黄廿七,作小商贾。绍兴元年(1131)到景德镇贩瓷器,过湖口,往岳庙烧香。”又“饶州市民张霖,居德化桥下,贩易陶器,积以成家。”《唐原李氏家谱》亦云:其先人李德远,在绍兴年间因“有志于景德镇之陶业”,以“景德镇为业陶都会”,遂“迁于镇市之老关帝庙下而居焉”。元代,战乱频繁,北方瓷窑衰落,惟景德镇瓷业蓬勃发展。蒋祁《陶记》曰:“景德镇陶窑,昔三百余座。”出现了“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兴旺景象。各地来此谋生,经商的人口增多,到至元庚寅年(1290)人口已达192148口,%。元泰定元年(1324),辖匠户400户,较至元十五年(1278)设立的浮梁瓷局所辖匠户数翻了四倍。明代,随着陶瓷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陶瓷制作技艺的日益精湛,瓷业分工越来越细,以至达到“一器之成,过手七十二”的细致程度。同时,一些自由商人和小业主的原始资本积累增多,开始陆续出现大型手工作坊。陶瓷各行业瓷器制造技术的专一化和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的出现,导致了瓷业与农业分离,民窑从郊区向镇区集聚,它们招雇独立手工业者进行生产,“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饶州七县以及南昌、都昌等地的人,杂聚窑业,佣工为生”。相继又有抚州临川、丰城、吉安、余江等地的人来景德镇谋生。明代御器厂的设立,加速了瓷业都市的发展,拓宽了瓷业生产的规模,仅御器厂“大小工匠约百余,奔走力役不下千计。”嘉靖二十一年(1542),景德镇从事瓷业的人数已达十万余。万历年间,“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余”。当时,景德镇的人口有土著居民;制瓷工匠世家;官窑征派的“上工夫”、“砂土夫”等杂役;各地商贾;外地来镇的佣工。清代,景德镇瓷业发展到鼎盛时期,瓷业高度发展带动城市百业兴旺。景德镇因此商贩云集,工匠来八方,匠夫不下十余万。行商业瓷的客籍人越来越多。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先后以地域、乡族关系结社或组织旅景同乡会、同业会等,并建立自己的会馆、书院、公所等活动中心。景德镇在明代就建有老“都昌会馆”,但多数会馆建于清代。据《景德镇陶录》图载:清嘉庆二十年(1815),镇区有景仰书院1所,有徽州、南昌、苏湖、饶州、都昌、临江六所会馆。民国15年—19年(1926-1蜘)增建了祁门、丰城两会馆。据解放初调查,民国末期镇区有会馆、书院、公所二十七所,除本籍入所建三个会馆外,外籍人所建会馆详见下表:表12—l景德镇城区民国末期会馆统计表┌─────────┬─────────┬───────────────┐│会馆名称│座落地名│现状│├─────────┼─────────┼───────────────┤│青阳书院(蓉城公所)│求于上弄│仍存,为住宅│├─────────┼─────────┼───────────────┤│瑞州会馆(筠阳书院)│八卦图│前进已经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