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中国文化遗产日意义.doc

格式:doc   大小:71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文化遗产日意义.doc

上传人:小雄 2020/5/24 文件大小:7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文化遗产日意义.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文化遗产日意义人类的遗产观是怎样形成的?遗产是个古老的词汇它的原始概念是先辈留下的财产在这种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的物质财富进入19世纪中期以来,遗产的内涵悄悄发生了变化开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视做遗产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遗产,就是文化遗产它是一种公共的精神性质的财富需要人们共同热爱,世代传承这种崭新的遗产观的产生,缘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人类的文明由远古到今天,一共经过两次“转型”一次是由渔猎文明转为农耕文明在中国,差不多是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在那时人类尚没有文化的概念,文化遗产的概念,因此不可能懂得遗产的保护,所以渔猎文明荡然无存再一次就是近一个世纪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在文明转型期间,新旧事物的更迭非常无情而且人们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的事物内在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遗产的消亡正是在这种“物换星移”的时候因此说,谁提早认识到遗产的价值,谁就能将珍贵的遗产留住迷人而沉甸甸的巴黎和罗马就是靠着一种前瞻性的眼光才得以保存下来的最先和最鲜明地表达出这种新的遗产观的是法国作家雨果他在那篇著名的《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中,用激愤的语言斥责当时大肆破坏法国城市历史的人,昂首挺胸地捍卫着法兰西的历史文明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要“为名胜古迹制定一项法律为艺术立法,为法兰西的民族性立法,为怀念立法,为大教堂立法,为人类智慧最伟大的作品立法,为我们父辈集体的成果立法,为被毁坏后无法弥补的事物立法,为一个国家前途之外最神圣的东西立法……”这段话写于1832年法国正处于工业化发端之际他的文化敏感和文化责任,令我们惊讶,也令我们钦佩和感动;这篇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先觉性和超前性的文章,竟然把新的遗产观说得如此明明白白历史地看,新的遗产观最初总是被一些有识之士顽强地表达着由于这些人不屈不挠的努力,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然后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到了20世纪初,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陆续有了一些范畴不同的遗产保护法到了70年代,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加剧,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惨重的摧毁这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广泛地接受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在《法国对遗产的认识过程》中说:“在过去二十年(他指20世纪后半期),遗产的概念已经扩大,发生了变化旧的概念把遗产认定为父母传给子女的财物,新近的概念被认为是社会的整体继承物”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建议案》这表明人类在遗产观已形成共识共同而自觉的遗产保护就开始了然而,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总是一步步的1972年联合国的《世界遗产公约》主要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时,人类对文化遗产内涵的认识还不完整,只看到了遗产的物质性一半,还没有看到另一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静态的,是实体比如文物器物经典古籍大文化遗址重要的历史建筑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广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见也摸不着这中间包括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创造的共同认同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底层的文化而不被重视但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在这共同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直接表达着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比如中国人的民族性情,不表现在颐和园和故宫上,而是深邃而鲜明地体现在春节的民俗之中故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人在1950年确立的《文化财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韩国人也较早有了这种观念他们早在1962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于1967年把江陵端午祭列为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由于他们不懈的努力,这种前卫的遗产观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知和认可终于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进而在六年后(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至此,人类将另一半文化遗产拥入了自己的怀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等我们过去****惯称做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遗产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生态的,显示了当今人类对自己的文明创造的认识进了一大步只有进入了现代社会,才会把前一阶段文明视做遗产因此说,当人类相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加珍视与保护时,一个现代的完整的遗产观便形成了中国文化遗产的特殊困境从1972年到2003年这三十年,中国社会经历着历史上最剧烈的变化即从“文革”进入改革我们的一切,包括遗产都在这剧烈的变化中不断地产生前所未有的问题,也都是一些巨大而全新的难题和挑战对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