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任务驱动”化学教学模式课堂实践研究 doi:.1008-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德国,当时称为“范例教学”,其代表人物为克拉夫基。“任务驱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剖析与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教学模式。它要求“任务”目标性与教学情境创建。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理解,运用共有知识与自己特有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使学生带着真实任务在剖析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良性循环,充实与丰富自身知识、能力,从而培养出独立剖析、勇于开拓进取自学能力。笔者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金属钠性质与应用》这节课上做了实践尝试,期望能总结出该教学模式与化学教学相结合存在问题与不足,以期能对同行们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有所启发。一、创设情境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与形象化。生动直观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新知识,发展能力。[问题]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但有同学知道水能点火吗? [演示]用水来点灯芯里裹有金属钠酒精灯,引入金属钠,激发学生剖析热情。上述情境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之间不协调,引起了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了浓厚求知欲望。而且类似魔术表演实验演示,有利于化学学习兴趣培养与化学美育渗透。二、确定任务在创设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任务作为学习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任务。任务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与经验,来理解、剖析并解决当前任务,任务解决为新旧知识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平台,通过任务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剖析性学习主要特征。[任务1]观察金属钠样品保存,切割钠并观察新切面颜色、光泽变化,剖析钠物理性质。[任务2]书写钠原子结构,根据结构决定性质规律,推断钠应具有怎样化学性质。[任务3]参考教材上演示实验,根据实验室提供药品,设计实验验证钠化学性质。[任务4]根据钠化学性质,了解钠用途,讨论钠保存。在任务确定环节,要把握好任务具体性与关联性。任务具体性决定了课堂效率与效益,如果[任务1]这样布置“观察金属钠样品,剖析钠物理性质”,由于任务不够具体,会使学生无从下手,可能会导致学生“卡壳”,课堂“冷场”。任务关联性是指任务之间在知识层面要发生关联,尽可能地一环紧扣一环,体现知识内在联系,符合知识逻辑顺序。[任务2、3、4]设计,就体现了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这条化学知识主线。把相关知识设计成一些可供学生解决任务,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对知识建构,比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知识,效果更佳。三、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任务,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任务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信息资料等。倡导学生之间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