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点按推拿、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方式。小儿推拿是纯绿色疗法,可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减少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增强孩子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预防病毒侵蚀和滋生,达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目的。随着现代人们健康理念的更新,很多家长都开始信任和采用纯绿色疗法————小儿推拿,目前,该疗法已成为国际儿童保健、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儿推拿的特点有:①在经穴方面提出了五指经穴通联的观点。②有适应于推拿特点的穴位,这些穴位大多集中于头面及上肢部,且穴位不仅是点状,也有线状和面状。如前臂的三关穴和六腑穴都是线状穴,而指面部的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诸穴皆为面状穴。特定穴位的点、线、面状和分布特色,更能反映推拿手法治病为主的特点。③诊断中发展了腹诊法,治疗上很重视归经施治和五行生克的基本法则。④在推拿手法方面,强调以轻柔着实为主,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小儿推拿八法为主的一整套小儿推拿手法和复式操作法。⑤在临床操作中,一是强调先头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操作程序;二是强调手法的补泻作用,—般均只推左手;三是重视膏摩的应用和使用葱汁、姜汁、滑石粉等介质进行推拿,这样既可保护娇嫩皮肤不致擦破,又增强手法的治疗作用。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是指6岁以下的小儿,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如泄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喘、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症。由于小儿推拿疗法具有方便易行,疗效显著等特点,而且不受设备、医疗条件的限制,患儿又可免除打针服药之痛苦,因此深受患儿及其家属的欢迎,成为中医儿科治疗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常规疗法。小儿推拿治疗小儿疾病有着良好的效果,所以早就成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明代医家龚居中在《幼科百效全书。序》中说:“余家庭授受疗男妇之法,奇正不一。独小儿推拿,尤得其传,转关呼吸,瞬息回春,一指可贤于十万师矣。”小儿推拿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察疾病和治疗操作等方面的经验。近代实验观察表明,抚摸是人体尤其是小儿不可缺少的良性刺激。如对早产儿进行触摸和拍打,可使他们的生长明显增快,以后也可以少患疾病。第一章小儿推拿基本治法1温法温,即温热,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温法是用于治疗虚寒证的一种方法。在手法的选择上多使用按,揉,摩,擦,滚,一指禅类手法。治疗时手法多缓慢而柔和,作用时间较长,扶助阳气,温经散寒,,患者有较深沉的温热等刺激感。如擦督脉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在经脉和穴位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督脉、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2通法通,即疏通。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通法有以下几种:第一,通经脉气血。在手法的选择上多使用推,拿,按,擦类手法。故经络不通,按之可解,即通经络、行气血。如拿肩井,可以通一身之气血。手法中推法、击法、拨法等最有疏通的效果,可以通调一身之气,多施用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大椎、八髎、命门、腰阳关等处。第二,通大小便。如摩腹可以治疗妇女产后小便不通,也可以治疗便秘,均有良效。 3补法补,即滋补,补气血津液之不足、脏腑机能之衰弱。在手法的选择上多使用揉,摩,擦,滚,一指禅,振类手法,缓慢而柔和的长时间操作,适应功能衰弱,体虚者,补脾胃、心肾、肺气。按经络循行,有“顺经为补、逆经为泻”;按手法刺激强度,有轻为补、重为泻;按手法频率,有快为泻、慢为补;按手法旋转方向,有“顺转为补、逆转为泻”;按手法操作时间,有“长时为补、短时为泻”;按手法性质,有“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按血液循环方向,有“向心为补、离心为泻”之说等等。 4泻法泻,即泻下。泻法,可用于下焦实证。由于结滞实热,引起下腹胀满或胀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治疗。临床上一般用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力量稍重,治疗方法与补法相反。如对胃肠燥热者,多采用推揉中脘、天枢,顺时针摩腹,推下七节骨等。 5汗法汗法即发汗、发散的方法,可使病邪从汗而解。多用于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两类病症。汗法多注重于挤压类和摆动类手法中的拿法、按法、一指禅推法等。既可用于外感病症,也可以用于内科病症,以起到引邪出表的作用。外感风寒,手法先轻后重,外感风热用轻快柔和手法。如临床治疗外感病症以肩井、风池、曲池为主穴;引邪出表以风池、外关、中脘为主穴。 6和法和法即和解、调和之法。凡病在半表半里,且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者,均要运用和解之法。和解之法,以和阴阳为重。同时,和脏腑、和经络、和气血、和营卫、和脾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和肝胃等均为常用之法。和法多用振动,摩,擦类手法,操作时要平稳柔和、频率适中,并结合经络的特性,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如推揉膀胱经背俞穴,可和脏腑阴阳;揉板门,可和脾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揉中脘、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