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09福建卷)江行[宋·严羽]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云和雁断,新月带潮生。人到水中游,舟随树梢行。离家今行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⑵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云“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⑴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烦。考题回顾古典诗歌中的景与情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情与景“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从军行七首(其二)(05年重庆卷)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问题:(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秋天的冷月静静照耀着长城边关。作者借这幅优美的画面抒发了战士的思乡之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景结情,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先叙事、抒情,最后写景)(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指出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解说手法)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指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