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文档名称:

针对内部控制的反内部人控制分析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4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针对内部控制的反内部人控制分析研究.pdf

上传人:sp4772 2016/3/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针对内部控制的反内部人控制分析研究.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路如下: 首先,本文以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了内部人控制的一些相关理论及概念,深刻分析了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理论基础、现状及成因;其次,基于内部控制视角,选取了相关研究变量,提出了内部控制与内部人控制的基本假设;再次,以 2007-2009 年沪深两市符合条件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借助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及国泰安数据库的主要数据,针对相关假设对内部控制与内部人控制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基于内部控制与内部人控制的实证检验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并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制约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新思路。 全文共分六章,具体框架如下: 文章结构框架图 创新点 ①本文在选题方面,首次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实证研究与内部人控制的关系。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许多学者曾对国有企业改革中有关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这为我们解释和理解内部人控制问题提供了很多帮助,也为相关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有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多领域第二章文献综述第三章内部控制与内部人控制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内部人控制问题的现状及现实成因第五章内部控制与内部人控制的实证研究第六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第一章绪论提出问题理论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 绪论 3 值得我们进一步展开和深入研究。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内外学者尚无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实证研究内部人控制这一课题。因此,本文首次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实证研究与内部人控制的关系,为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制约提供了新思路。 ②在理论意义方面, 基于内部控制的视角, 实证研究与内部人控制的一般关系, 不仅丰富了内部控制理论体系,而且拓展了内部人控制的研究范畴。 ③在实践意义方面,为制约内部人控制提供了新思路。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不尽相同,且资本市场运作尚未成熟,提高了对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制约难度。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得到内部控制与内部人控制的关系,从而为制约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提供新的思路。重庆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2 文献综述 相关概念界定 在对内部控制与内部人控制关系进行研究之前,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相近概念进行辨析。在对目前已有关于内部人控制等概念评析的基础上,给出基于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的相关概念的定义,明确将内部人控制问题置于内部控制下进行研究的意义。 反内部人控制 本文中的“反”界定为制约或控制。由于内部人控制对于公司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本文主要是针对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内部人控制”进行界定,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控制之。反内部人控制并不是反对内部人控制公司, 而是力求从内部控制的功能作用角度,探索一种制约或控制公司内部人控制、限制他们实施损害公司利益行为的机制。下文中所提到的“内部人控制”均是针对“内部人控制”问题所说的。 内部人控制 本文中的内部人控制特指存在于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的内部人控制,是指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由此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即“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内部人控制并不一定会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人控制在多大程度上才成为问题,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出现有其自身原因,包括内外部两方面。内部原因要看企业总收入状况,如果经理能保证对职工和债权人的合同支付,而且又为股东创造了满意利润,这时经理控制企业就是有效率的。外部原因主要涉及产品市场、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发展的状况等。我国的实践也表明,与改革前相比,企业活力已明显地增强,这是经济转轨中出现内部人控制积极的一面。所以,我们并不是要一味地反对内部人控制,只是把不利于经济效率提高的“内部人控制”称为“内部人控制”问题。 2 文献综述 5 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部人控制的相关研究 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1]在1994 年8 月召开的“中国经济体制下一步改革”的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内部人控制”一词。他对前苏联与东欧的激进式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企业出现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内部人控制是转轨过程所固有的一种潜在可能的现象。其实, 最初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 斯密时期。亚当· 斯密(1774) [2] 认为“股份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总会利用手中的职权,过多过少的进行奢侈浪费”。马歇尔(1890) [3]认为“股份公司所遭到的风险最终承担者是股东”,从另一角度阐释了经理人向交易者收取佣金,滥用权力,提拔和使用亲戚朋友以及敷衍塞责等所造成的经济后果将由股东买单。伯利、米恩斯(1932) [4]通过对美国200 家最大的非金融类企业调查,在股权比较分散的条件下, 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