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5
文档名称:

《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的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15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的研究.pdf

上传人:799474576 2016/3/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的研究.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姓名:栾妮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唐子恒 20090310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II,I!皇!!!詈詈鼍!皇巴曼!曼!!!皇!!!暑!鼍!!!皇暑鼍!皇!苎!皇!曼!曼詈!!皇!!!!鼍!暑曼詈曼皇曼詈皇!皇!詈!詈皇曼!!!曼鼍曼詈詈詈!!!詈!詈皇鲁詈曼曼中文摘要语音、词汇和语法被称作语言的三要素。而修辞是人们运用语言三要素的方法和手段。交际中为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使用语言的人们总是尽力选择各种方法和手段。因此,修辞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的。它同语言三要素的关系既不是并列的,也不是从属的,而是存在着复杂的交叉关系。以往关于修辞与词汇的研究中,人们一直比较关注修辞对词义演变的作用。认为修辞是词义发展的动因之一,临时的修辞用法上升为词语的固定义项是词义引申的重要方式。其实,修辞与词汇相互作用还有另外一种表现方式——修辞造词。“修辞是人们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手段。在造词活动中,人们也往往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进行造词,如把某种像螺蛳的事物称为‘螺丝’,把木头做的一种马形的玩具称做‘木马’,就是运用修辞的手法进行造词的。”①“修辞是语言的艺术,把这种艺术方法用来创造新词,就成了修辞学造词法"。②最初的时候,这些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相当于词的结构只是临时的修辞用法,如“雀斑”(用麻雀屎比喻脸上的小斑点)、“笑面虎’’(用笑着的虎比喻装得善良而心地凶狠的人)、“呼噜”(通过模拟粗重的呼吸声来表示打鼾的意思)、“作古”(用作了古人婉称人死)等。但逐渐地,由于这些结构在清晰表达概念意义的同时,更鲜明地表达出了色彩意义,因此不断地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和袭用(有的被减缩),最终上升为固定的词素组合(即词)。因为在这些词的创制过程中修辞方式始终起着链接造词材料的作用,因此我们称其为修辞造词。从本质上说,修辞造词其实是修辞方式在词汇系统中最终固化的结果。学者们提出修辞造词理论,是建立在两个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区分造词与构词的不同。这是因为:很多的词,仅从构词的角度,无法说明构词方法相同,表义却完全不同的原因所在。例如,同为偏正式复合词,“菠菜”是菜,“木①葛奉仪《汉语词汇研究》,山东教育}}{版社,1985年。②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ill版社,1981年。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耳”却不是“耳"。还有一些词,造词材料和构词方法完全相同,但表义仍然大相径庭。例如, “绿豆”是“绿色的豆’’,“豆绿"却是“像(青)豆子一样的绿"。按照葛本仪先生的造词法理论,词序的不同仅仅是其表象,关键在于它们使用的造词法不同:“菠菜"、“绿豆”使用了说明造词法,而“木耳“、“豆绿’’使用了比拟造词法。其次是区分一般造词法和修辞造词法的不同。这是因为:很多词,仅从传统造词法的角度,无法解释造词方法相同,为什么词的色彩意义却大不相同。例如, 同为句法学造词法,“龙眼“比“桂圆"更形象生动,“归西"比“死亡"更含蓄委婉,“垂青”比“重视"更有古典韵味等。正是为了揭示该问题,任学良先生建立了修辞学造词法体系。他说“句法学造词法都是注重科学性的造词法,修辞学造词法则是注重艺术性的造词法"。①汉语中一切词语的创制都离不开语音、语法、词汇(已有的)等语言的要素。造词方法就是对这些语言要素的运用。但是,造词的素材被使用的是形式还是内容,抑或形式与内容并重?是在什么方式下被使用,是直接使用还是用来打比方, 或者只是用来作为语法标记?依靠何种组织关系使用,是一般的意合还是修辞的方式?等等。这些都关系着一个词产生之后的概念义、色彩义等的不同。如果说, 用一般造词法创制出的词语是对语言要素的常规运用,侧重表达的是词的理性义的话,用修辞造词法造出的词语则是变异运用语言要素的结果,侧重表达的是词的附加义。如“短暂"和“眨眼"、“好笑”和“喷饭”、“黑色"和“黑魃魃”等。如果说,一般造词法的研究对象涵盖了汉语中所有词,修辞造词法的研究对象则只是汉语词汇中那些造词时借助了修辞方式因而有独特附加意义的成员。如葛本仪先生造词法体系中属于说明法造出的“鸡胸”、“瓜分”、“鸭舌帽’’等同时也属于比拟法造词。因此,修辞造词法与一般造词法理论并不冲突或对立。二者是全体和部分的关系,也是相互交叉的关系,同时还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关系。对其进行专门研究非常有必要。但综观汉语研究史,虽然不乏学者曾经对其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如前面提到的孙常叙、任学良、葛本仪等先生),但目前更多的研究或局限于修辞学的角度, 满足于对修辞造词类型的简单列举;或从词汇学的角度,将其附属于造词类型之①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fij版社,1981年。 4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一而简单带过。总的来说,还缺乏对汉语修辞造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