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对古诗教学的一点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古诗教学的一点思考.doc

上传人:柯 2020/6/6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古诗教学的一点思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古诗教学一点思考我国是诗歌王国,有着悠久诗教传统。在《礼记》中记录了孔子一段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进入一个地方,那里教育状况就可知道。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那是诗教结果。当然诗教本指《诗经》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教育功能。孔子是诗教首倡者,《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谈论诗歌话。一次,他看到自己儿子伯鱼匆匆跑过庭院,便叫住他问诗学得怎么样,并教训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连话都说不好。对于诗歌作用,他还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作了概括。由于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深远影响,诗教一直在封建教育中占据着十分突出地位。几千年诗教传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教育者好好思索并继承创新。然而,令人遗憾是,诗歌教学在当今基础教育中受到了不应有冷落。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也呈衰落之势。这两者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关联,笔者不好下什么结论。但作为一个诗国度,竟没有了诗;应该处在最爱诗年龄青少年,却不怎么爱诗,几乎没有了诗***,这是令人感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笔者认为原因大致有三方面:(1)应试教育使教学过程功利化还未得到有力纠正。例如初中古诗教学,大多停留在新课程标准要求必背那有限几十首古代诗歌上。(2)教材处理上,大多只是把诗歌作为教材点缀,并没有给它以与其它文体相等地位。(3)受应试影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兴趣。这里笔者主要谈是古代诗歌教学。历经千百年洗礼而流传不衰优秀古诗,是我们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爱国诗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及“虽九死其犹未悔”,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至今仍令人感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优美意境,真挚感情,读来让人回味无穷。“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语文教学目标正是要培养文化人,而不仅仅是技术者。偏重技术教育,使学生功利化,缺少情感,缺少美感,缺少想象,而诗教对学生健全人格与美心灵塑造、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作用被严重忽视。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古诗教学,重视古诗教法研究。古诗怎么教?传统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阅读任务就是恢复与重建作者原意。所以王国维对阅读有过这样概括:“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而当代解释学理论则认为,凡有理解便有不同,文本意义不是既定,而是文本与读者共同完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两种理论尖锐对立,但对古诗教学来说,不无启示。要理解一首诗,文本剖析与作者认识、背景剖析应是统一,了解它产生“背景”是基本条件。“背景”注重诗写作意图与社会意义考察。从这个层面上说,读诗可以丰富学生生命体验与情感体验,不必硬与现实生活扯上关系。这是取第一种阅读方法。但是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创造性活动,不仅要理解文本所提供信息,而且还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与想象空间。古人读诗就有这样经验:“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诗无达诂”。晋代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大概就是用了第二种读书法。所以学生学诗也应该有自己理解,甚至参与到作品意义重建过程中。这样,虽说误读在所难免(自然不宜轻易作出“误读”评判),而教学中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