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中国传统戏曲鉴赏.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传统戏曲鉴赏.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3/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传统戏曲鉴赏.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传统戏曲鉴赏戏曲源远流长, 是我国的经典, 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 出神入化。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短、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 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 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 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 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 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 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下面是我对评剧的一些认识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 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 俗称蹦蹦戏、落子戏, 又称平腔梆子。 1935 年改称今名。 1910 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原来形式单调, 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 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由演员扮演剧中人; 以蹦蹦音乐为基础, 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 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 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 故取名平腔梆子戏。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 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 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 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 都受到普遍的欢迎。新凤霞评剧演员新凤霞, 是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 天津市人。中共党员。6 岁学京剧, 12岁学评剧, 14 岁任主演。 1949 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 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 60 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新中国成立初期,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 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 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刘巧儿》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 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 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 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 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 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 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继《刘巧儿》之后, 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 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 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 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 人称“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润, 玲珑婉转, 富于华彩, 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作出了贡献。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 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 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评剧的艺术特点: 以唱工见长, 吐字清楚, 唱词浅显易懂, 演唱明白如诉, 表演生活气息浓厚, 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 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 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 有慢板, 二六板, 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 评剧音乐, 唱腔, 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 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 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 后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以后又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 逐渐发展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行当。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脚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 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唱腔为板式变化体, 板胡为主奏乐器。显著特征评剧的显著特征是贴近生活, 剧目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题材为主。评剧的第一个剧作家成兆才, 1919 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即以真人真事为素材,久演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 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