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山海关战役评述.doc

格式:doc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山海关战役评述.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3/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山海关战役评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山海关战役评述山海关战役评述转自小隐在线历史论坛: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小隐在线历史论坛' 一、前言 A 一六四四年旧历三月十九日, 大顺军攻入北京城, 首都沦陷、皇帝自杀, 从而标志着明帝国的灭亡, 大顺军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广大疆域,统治区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以及湖北、江苏、安徽部分地区。当时中国的四大势力为: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占据辽东之大清政权、拥有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之南明政权, 以及正入蜀的张献忠之大西政权。就当时的形势看, 大顺是最有可能统一全国的政权, 庞大的军力足以威慑其他三大势力, 从北京城接管过来的、完整的帝国中央政府官僚可以用来迅速稳定国内局势。然而, 接踵而来的山海关战役, 即清军和大顺军的第一次战役改变了大顺的命运, 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从李自成入京到离京, 短短四十几天内,大顺的优势迅速转化为大清的优势。大顺的溃退似乎比昔日明帝国的溃退更快, 一六四四年李自成踌躇满志的迈入北京城, 意欲君临天下, 到了一六四五年, 李自成率领的数十人竟在九宫山受到当地武装的袭击, 李自成不敌身亡, 大顺政权的速败比昔日速胜更令人惊讶。后世保存下来关于李自成及其大顺政权的记录几乎都是其敌人书写的,无论这些历史记录者怎样客观,也无法改变他们将李自成当成“寇”的立场,不免颇多诬蔑之辞。^ 我们知道,历史就是由胜利者来书写,这里还有另一个潜台词,是: 历史是由知识分子来书写。对于大顺政权, 无论是明帝国的遗老遗少, 还是清帝国的坚定拥护者, 都不会抱有好感, 加上大顺政权的作为没有争取到知识分子的支持, 那个时代几乎不可能出现公正评价大顺政权行为的作者。=$=g 山海关一役, 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相当重要, 此役确认了是大顺还是大清来取得中国的统治地位, 对中录却颇多自相矛盾, 又有含糊不清的地方, 李自成在入京后做过什么样的战略部署, 其动机何在?山海关战役中, 大顺军投入了多少兵力?大顺军为何会失败?这些问题虽有不同的解释, 但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则试图整理前人的总结和分析, 给出一个基本答案。主要参考《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明史》、《清史稿》、《清史编年》、《清史纪事本末》、《新版明史》、《洪业》、《罪惟录》、《清史讲义》等资料,对山海关战役进行一个基本的理顺和澄清,对于史料中互相矛盾,目前又缺乏有力证据的地方,则继续存疑。二、山海关战役概述此战役的基本事实时间表如下( 综合《清史编年》和《明末农民战争史》对照): 1 、阴历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阳历 1644 年4月 25 日,大顺军攻入北京城。 2 、阴历一六四四年四月十日,阳历 1644 年5月 15 日,吴三桂据山海关袭击大顺军消息传至北京城。 3 、阴历一六四四年四月十三日,阳历 1644 年5月 18 日,李自成、刘宗敏率领大顺军出兵京城,兵锋直指山海关。 4 、阴历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一日,阳历 1644 年5月 26 日,大顺军到达山海关,并形成了对吴三桂的包围,开始进攻山海关。 5 、阴历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二日,阳历 1644 年5月 27 日,清兵赶至,于中午出击,大顺军溃败。 6、阴历一六四四年四月三十日, 阳历 1644 年6月3日, 在北京城的李自成举行了称帝仪式,次日清晨离京。? 小隐在线历史论坛: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小隐在线历史论坛综合来看, 山海关战役最大的变数是吴三桂及其五万正规军。在前期, 吴三桂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 将山海关防务交给了李自成派去的明降将唐通, 并赶赴北京城, 于途中遇到北京城逃亡出来的父亲的小妾和仆人, 获知父亲受刑后, 改变了主意, 返回并重新夺回山海关, 向清借兵讨伐李自成。后世极其戏剧化吴三桂的这一行径, 用他的爱妾陈园园被李自成夺走,来解释吴三桂的反戈一击。后人总结李自成山海关战役失败的经验, 战略上, 主要对吴三桂没有行之有效的拉拢, 有了吴三桂, 则宁远、山海关稳如泰山, 加上吴三桂的五万精兵, 大顺军的军力当在清军八旗以上; 战术上, 往往会提到战机稍纵即逝。其一,在得知吴三桂反叛大顺时候没有迅速出兵、其二,从北京城到山海关只需五天路程,大顺军却花了七天时间,还拖延了两天才正式进攻。直接导致的就是清兵及时赶赴战场, 扭转了战争局面。这些事后的分析,虽然和本文要探讨的山海关战役详细过程无关,却不可不提及, 很多细节如果史料语焉不详, 又或者莫衷一是, 自相矛盾, 则需要通过整体的考虑来分析那种说法更加合情合理一些, 并参考前后确认的事件,予以判断。才更加可信。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广泛存在于各种史料之中。目前对于此役资料进行整理,有许多疑点尚待澄清,但最主要的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