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活着》有感|读《活着》感想读《活着》有感2015级12班王瑞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读到了余华生先生的长篇小说《活着》。初看题目,我以为又是哪位作家在故作高深的卖弄,或是故作看破红尘,发一些无聊的感慨。然而看了余华生先生的自序后,我毫不犹豫地把它下载下来,之后,我在电脑旁度过了惊心动魄的一个半小时。《活着》的结构和情节都不算很复杂。我年轻的时候,喜欢搜集农村歌谣,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老人在呵斥一头老牛,奇怪的是,老人仿佛在对人说话一般,还接连喊出了四五个名字,我很好奇,于是我对老人的身世发生了兴趣,我就开始在村头调查他。这位叫徐福贵的老人对我讲述了关于他自己的一个漫长的故事。从一个少年一直写到垂暮老翁,《活着》的时间,发生了如此多而琐碎的事,很容易写得内容艰涩或者为了追求戏剧化而抹去生活的原色,以致于平庸。然而,余华先生的笔是神奇的,他的心是属于创作的。他的语言是沉重的,无论多么轻快惬意的事,到了他的笔下,都仿佛陷进了沼泽,步履艰难。他的文字冷冷的,家破人亡,生老病死。全都不动声色地轻轻带过。读完全文之后,我发现那看上去平常的文字,实则饱蘸着深刻的激情。正是这一种激情,引领我读完了这部与我生活相距甚远的小说。对活着的人来说,生命是最基本的,又是最神圣的。长久以来,我们的眼光和思维却在吃力地寻找高贵和神圣。这些让我们相信生命是最低廉的日用品,它可以依附着任何东西的存在,也可以为任何一样东西牺牲哪怕一根电线杆。我们不去祷告忏悔,不去惩罚凶犯,反而对着死者未冷的尸骨吟唱着高尚。这样的景象即使是夕阳也会哀叹人类的迟暮。然而在《活着》中我们可以隐隐的看到宏伟的生命构建,仿佛在暗示着:无论夕阳是否落下,生命的光辉会持续闪耀,直到时空的尽头。(指导教师:孔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