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生“预就业”模式博弈论剖析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日趋困难。2013年中国普通高校学生680万人,总数比去年增加20万人。不少大学生甚至自降身价,期望以降低薪资水平代价求得一个工作机会。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要求,各地人社部门要继续把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就业工作首要任务,强化就业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就业见习与培训等。一、大学生“预就业”模式介绍“预就业”是大学生在正式就业前预备、学习,包括就业思想观念、心理调适、知识储备、职业技能、经验积累等。“预就业”培养模式在四年级学生中进行,从三年级暑期开始,包括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学生参与企业实训工作、学生实习等模式,为期两个月至一年。“预就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将教育与就业有效结合、校企合作一种崭新尝试,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学生就业与完成学业矛盾、缩短就业适应期、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铺设了一条新路[1]。但“预就业”模式在实践当中出现一些冲突:企业与高校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情况下很难达成统一决策,不能形成双赢局面;高校主动开展动力匮乏,高校更注重参与学生数量与由此带来就业率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参与质量不高,过程流于形式等。二、用博弈理论剖析大学生“预就业”问题博弈论,又称对策论、竞赛论,是研究决策者在决策主体各方相互作用情况下如何进行决策及其均衡问题经典理论。博弈论精髓在于博弈中一个理性决策者必须考虑在其他局中人反应基础之上选择自己最优行动策略。所谓“均衡”即所有局中参与人最优策略组合,各方博弈产生是一个均衡结局。博弈论在经济学中有广泛应用,也可以用来解释现实中很多问题。笔者以博弈论为依托,从高校与企业间、企业与企业间、大学生与企业间三个方面博弈关系来剖析大学生“预就业”问题。(一)学校与企业之间博弈剖析对于学校,“预就业”模式既能提高学生就业率,也能成为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对此自然是再欢迎不过。对企业而言,人才选拔与培养是企业发展马车,因此企业开展大学生“预就业”培养也当是义不容辞。根据博弈论原理,假设学校与企业都是理性决策者。学校会有两种策略选择:主动开展或者等待——其中,主动开展是指学校主动联系企业,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企业实训、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模式,依据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合适人力资源;而学校在主动开展中必定会伴随有如师资投入、实训场地提供、培训经费投入、企业联络、招待等各项成本支出,因此学校也有可能拒绝主动开展或等待对方主动。同样,企业也存在着两种策略选择:主动参与或者等待——其中,主动参与是指企业主动联系学校参与“预就业”,此时除了提供给“预就业”学生正规企业培训与合理工作报酬之外,有时还会给予学校必要经费支持,以扶持在校开展企业实训项目顺利进行,并从实训过程中选择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基于目前社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局面,企业完全可能避开学校,直接到人才市场进行招聘,从而放弃开展“预就业”模式或被动等待学校主动开展。因而,有四种博弈策略组合:最理想状态无非是学校与企业都主动开展,双方共赢;若在学校不主动开展,企业主动开展情况下,学校基本不需要承担成本,而企业需要付出较高培养成本;而假如学校主动开展,而企业只是被动参与,则学校须承担一定成本,企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