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龙文化与和谐社会演讲人:刘怀廉发布时间:2007-12-2705:49 光明日报   刘怀廉,男,汉族,1951年7月生,河南虞城县人,1967年2月参加工作,1975年3月入党,中央党校法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曾任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信阳市委书记、现任河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结合工作实践,对“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工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探索和实践,先后在《求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调研报告110余篇,完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中国农民工问题》等7部论著,《中国农民工问题》等论著相继被评为省级以上社会科学类优秀成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化的因素深深地渗透其中,为培育文明风尚、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着有力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越博大精深就越受人尊重,发展就越有动力。而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国龙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升华,凝结、寄托了各个时代、亿万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体现着五分之一地球人的心理认同,在成为中华民族绵延起伏、生生不息、横亘人类世界历史的神圣象征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从而奠定了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龙文化生动地体现了和谐文化的精髓,展示出国家和民族的自尊自信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龙文化是一个古老的新论题。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上古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说它新,是因为在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精神使之历久弥新的,这也是攸关民族自信和自尊的重要问题。和谐文化作为一种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其内容包括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等方面。而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龙,经过七八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升华,所构成的艺术形象被赋予了多种功能。可飞天腾云驾雾,可落地似人行走,可入海逍遥畅游,不仅成为海内外华人普遍认同的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也体现出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天、地、人合一的和谐文化理念。而植根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之中的龙文化,更深深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不但历代帝王将其尊为皇室威严和权力的标志,龙在民间也是祥瑞的载体,是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的神圣。还有数不清的民风与民俗及民族节日与龙有关,虽各有特色,但又都是建立在上古时的龙能施水布雨、能福祸人间这一概念之上的,反映了中华龙文化的融合性:多样性中的同一性,个性中的共性。因此,深刻而充分地认知和理解中华龙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演化过程,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华龙文化尊敬而喜爱,不仅能够增强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有利于中华文化重新走到世界发展的最前列,从而成为人类21世纪和谐发展的一个积极的文化认同。龙文化的形成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融合性,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妥善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既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而以龙文化为渊源的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交融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一个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的形成,融合是最核心的要素。据考古研究发现,以蛇身、马头、鹿角、鹰爪、鱼鳞等附和升华而成的龙图腾,是远古以来以蛇为图腾的华夏族,在与周边各种以马、鹿、羊、鹰等为图腾的各少数民族部落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中华民族共有图腾。由此可看出,作为各种灵性融合体的神物,龙图腾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综合象征,而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一种执着的图腾崇拜和奋斗中,凝聚力日益强化,终而积淀为民族共同心理:认祖归宗、留恋故土、热爱祖。因此,以龙文化为渊源的中华民族从形成那天起,就产生了强大的不可抗拒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作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维系整个以龙文化为渊源的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这种凝聚力与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有着血肉般的联系。“龙从产生之时起,就成为我国各民族统一与融合的象征。中华儿女大都认同自己是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中国国家博物院研究员李先登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多情况下的民族分裂,最根本的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分裂。若各个民族能够找到共同的信仰,那么任何的分裂活动都是不可能“连根拔起”的。因此,今天让龙文化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当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是具有现实